Skip to content

Analytical Meditation 观修

【广海明月】第141讲 《法华》、《华严》之意趣

师父在讲完了圆满的佛法要获得殊胜的教授,然后这里就讲了两部经典──《华严经》和《法华经》,我们都很熟悉的。很多人都诵过《法华经》、《华严经》,像我们有一些出家人还会背《法华经》。师父说:这个经典,就是把我们凡夫一直到最究竟圆满的证德部分和盘托出的。说:「《法华》跟《华严》说的都是最后究竟决定成佛。」在这里边讲了所有的有情最后都可以究竟决定成佛,对吧!那么,注意!接下来师父要讲:《法华经》和《华严经》说的都是最后究竟决定成佛,是不是就没有差别呢?大家往下听!2’15

Loading

【广海明月】第140讲 性相角立的原因

得到圆满的教授会怎样呢?得到这个教授的话,会学到圆满的教法;如果没得到怎么样呢?他就会把教法里包含的各个部分互相对立起来,甚至会认为彼此是不相容的,就弄反了。这里边最关键的部分就是要得到教授──殊胜的教授!得到了之后,师父说:「你能够得到了这个东西以后,那才能够把佛所说的圆满的道理能够认识。」注意!又出现了「佛所说的圆满的道理」。师父在这一段数数地提出圆满的佛法,包含了多少圆满的道理、殊胜的教授,出现了这些。如果没有的话,我们就会把佛法的各部分对立起来,自己就互相矛盾,弄不清楚了。2’33”

Loading

【广海明月】第139讲 “教授”所指的内涵

所以我们重复地听闻一段师父的教言,不要觉得我已经都懂了、我听过了,或者这是我熟悉的东西,然后就开始不认真。这种心态久了之后,唯恐成为教油子。虽然教油子这个词大家很恐怖的、很惊恐的,因为一旦成了教油子之后就很难治,但是要知道我是怎么变成那样子的?所以听闻的时候好好发心,再次地听闻听闻过的教典的时候,不要漫不经心,不要以为自己已经了解了,要去往深了探究。还有一种思路就是:「我可能要闭关修,才能把这段修出来。」也不是这样的,在听闻的时候就要有层层递进的感觉,层层递进。4’19”

Loading

【广海明月】第138讲 欲得圆满佛法,需要殊胜教授

  说:「真正修学佛法的话,它需要很多条件,很多条件。」这里尤其是师父讲了什么?「圆满的佛法」,在佛法前面又强调了「圆满」。说:「圆满的佛法,通常我们说悲、智」,然后举了「性宗、相宗」;注意!「次第」,依著上去提到了「次第」,然后是「戒、定、慧」,「闻、思、修」等等。然后师父说:「每一个方面都层层构架因果相循」,就是丝毫不乱的,师父说:「这样地上去」。注意!又出现了!「绝对不是片面、局部的」。前面师父讲的那个圆满的佛法,师父又阐述了一遍——圆满的佛法,它不是片面的,也不是局部的。 [04′36″]

Loading

【广海明月】第137讲 智者说灭诸分别,即是观察所得果

  好!这一段,师父说「片眼」,不是所有的眼睛都睁开了,对吧?看问题是看不到全貌、看不清楚的。所以这里面师父说「我们的致命伤」是什么?就是「最容易的拿我们自己的错误的概念去衡量」。眼前的这一个例子——闭上一只眼睛、睁开一只眼睛,然后很大的力气都对不起来,何况佛法这么深远的,我们能一下子就懂了吗?那我们为什么会拿自己的错误概念去衡量呢?为什么那样的错误的概念,却成了一个丈量事情的标准呢?我们认为我们获得了标准,这样的标准也没有去多方地求教、多方地探讨和辩论,所以以为自己的就是标准。但是一旦上辩论场,被多方的角度问难一下、讨论一下,可能就会减少这种自我感觉良好、自己认为的就是最后的答案的状态,对不对?我们会保留学习的空间、保留观察的空间。 [05′33″]

Loading

【广海明月】第136讲 以辩论方式学习的好处

  那么学习佛法也是一样的,如果我们对学习经典提不起劲来也是一样的,是面临很大的困境。 如果用这种讨论的方式,两个人开始辩的时候,很显然你不可能散乱,散乱你听不到对方的问题,或者对方问问题你一定要回答;你也不可能昏沉,因为那个声音太大了,又跺脚、又拍手,你面对一个对手,根本没法昏沉! 所以这两点是可以去掉。 另外你也不可能不专注,你不专注的话,一个问题都答不出来。 所以你必须全力以赴投入对方丢给你的问题,或者你问难对方的问题。 大家都会在那一刻,把所有生命的力量都用到跟对方讨论的那件事上。 [01′32″]

Loading

【全广II】第135讲 真理越辩越明

【广海明月】第135讲 真理越辩越明

  这里边讲了一下我们的习惯,或者说我们的习气。 一个人讨论一个问题,和两个人讨论问题,说:「抬杠子」和「冲壳子」对吧? 这个师父在《备览》里还有一大段在讲。 说:「抬起杠子、冲起壳子,越冲越起劲,越抬越起劲。 」这个「劲」是什么啊? 欢喜心对不对? 和力道,就提起来了。 一旦把我们生命里对某一部分跟别人讨论问题那个力道提起来,用在佛法上的时候,能够善巧地利用这个特长的话,那么可能就不会「复乏理辩教义力」,就不会缺乏这个特点。 [04′23″]

Loading

【广海明月】第134讲 盲人摸象是最好的修行指示

  关于自己对事物的探索就像盲人摸象一样这点,实际上我们对自己的感觉、很多事情,并不觉得我们是盲目的,对不对? 我们会觉得我们眼睛是雪亮的,我看到的可能才是事情的真相、才是事情的原貌。 是这样吗? 为什么? 因为我眼睛看到了、我耳朵听到了,就我所搜集到的信息,我们得出的结论,我们会认为应该是这样的结论。 但是,师父说:「佛在世的时候,就告诉我们一个最好的指示」,而且那指示前面还有个「最好的」,就是盲人摸象这件事。 [02′50″]

Loading

【广海明月】第133讲 佛子虽逢难,善增罪不生

  当我们有一个疑问出来:「欸,一开始修行要怎样啊? 」不能闭门造车,要广学多闻;广学多闻之后,不能不善巧,要结合自己的内心来修行。 没懂那么多,怎么修行呢? 随分随力! 你懂了的这些,也可以修行。 那么跟周围的环境学习的话,会听到很多很多的概念,怎么办? 接受好的概念,去改掉坏的毛病,不是照单全收。 尤其是抱怨这件事情,不能像传染病一样,一个传一个、一个传一个。 因为抱怨不会让这个世界变美,不会让家庭变美,也不会让自己的心变得清凉,所以这是我们需要改善的。 [01′10″]

Loading

【广海明月】第132讲 随分随力,依靠环境增上

  那么我们修要的时候,是不是等到所有的法都听完了再去呢? 师父说不是这样的,随分随力就可以了! 那有人又说了:「如果随分随力的话,我都没懂,我怎么随分随力? 我都不懂呀! 」然后师父说:虽然经典上、理论上的还不太了解,就是不是很透,可是周围——师父提出了这个观点——每个人家里边都有父母、兄长、师友啊! 提到环境了。 这里说了一个什么道理? 除了从经典上学,还有从哪里学啊? 从周围的环境上,父母、兄长,然后到师友,说:「随分随力地在这个圈子里。 」注意! 下面的抉择点,那我们在这个圈子里要做什么呢? 接受好的这种概念,尽量地把坏的渐渐地净化,而且师父接着说:「这是我们做得到的。 」「特别是学《朗忍》这样的一个教授,后面非常强调这个特点。 」 [04′06″]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