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广海明月】第137讲 智者说灭诸分别,即是观察所得果

  好!这一段,师父说「片眼」,不是所有的眼睛都睁开了,对吧?看问题是看不到全貌、看不清楚的。所以这里面师父说「我们的致命伤」是什么?就是「最容易的拿我们自己的错误的概念去衡量」。眼前的这一个例子——闭上一只眼睛、睁开一只眼睛,然后很大的力气都对不起来,何况佛法这么深远的,我们能一下子就懂了吗?那我们为什么会拿自己的错误概念去衡量呢?为什么那样的错误的概念,却成了一个丈量事情的标准呢?我们认为我们获得了标准,这样的标准也没有去多方地求教、多方地探讨和辩论,所以以为自己的就是标准。但是一旦上辩论场,被多方的角度问难一下、讨论一下,可能就会减少这种自我感觉良好、自己认为的就是最后的答案的状态,对不对?我们会保留学习的空间、保留观察的空间。 [05′33″]

  关于「观视佛语多片眼,复乏理辩教义力」,大家还可以听一下新版《广论》师父是怎样讲的,很短,不长。 [00′12″]

  那么正规地来说,刚开始应该广学多闻,不幸的是「广闻是不善于修要」,学了很多道理呢,修行不善巧。本来是应该懂得了很多道理,然后呢,照着道理去努力地行持。这个努力行持也并不是等到我念完了再哦,刚开始时已经讲过,当我们在学的过程当中,随分随力。那也许说:「我现在还没有懂,怎么叫随分随力?」虽然书本上、理论上不太了解,可是周围是不是每个人都有——从家庭当中的父母,到兄长、到师友,那他们多多少少会告诉我们。我们应该随分随力地在这个圈子里当中,接受好的这种概念,尽量地把那个坏的渐渐地净化,这是我们做得到的。特别是学《朗忍》这样的一个教授,后面非常强调这个特点。那我们能够做到了,就渐次能够改善增上,如果做不到,我们始终会停滞在那错误的阶段。 [01′29″]

  那个错误的阶段,下面就说:「观视佛语多片眼,复乏理辩教义力。」我们对于佛告诉我们的话,先我们根本不知道﹔就是知道了,学到了以后——多片眼,我们从一个角度去看。实际上佛要告诉我们的是一个无限地广的一个面,或者是我们根本没学到,或者学到了我们会停滞在我们自己这个阶段,所以对这件事情看不清楚。 [02′06″]

  大家可以看到,在新版《广论》上,师父还是说我们看问题的角度,对不对?「佛要告诉我们的是一个无限宽广的一个面」,可是我们根本学不到,或者学到了之后会停滞在我们这个阶段,还是过分地在意自己的认识,对不对?没有像第一遍说的,多听、多了解、多听闻,不要太执著自己的认识。差不多观点是一样的,有没有注意到?一样的。再往下听一下。 [02′35″]

  他现在讲的「片眼」,这个一个眼睛,一个眼睛看东西看不清楚的。你们可以试试看,我们以前做过一个游戏,这个游戏是这样:把一个眼睛闭起来,然后呢,你拿两个手指头,就上下的手指头兜,那自己那个手指头兜不上啊,你们去试试看。你们有没有发现哪?你闭上一个眼睛,两个手指头兜兜,兜不上。是吧? [03′07″]

  不要等一下有人又是这样:「啊!我兜上了。」不必,那个都是自己的……。你仔细,就像你张开眼睛,一定兜得起来,可是一个眼睛闭起来的话,你要花很大的劲可能兜得上。眼前这么简单喔!手还是我自己控制的,闭上一个眼睛都兜不上了,你现在佛这么深远的东西,我们就懂了吗?所以他说这个「片眼」这道理,是我们最容易的拿我们自己的错误的概念去衡量,这是我们的致命伤!也就是说,我们现在具足的能力是这么地差,直觉的,不行﹔然后理智呢,「复乏理辩教义力」。我们脑筋当中说,是五根所对固然不行,六根那是要理论上面认识,对于这个教真正的深刻的意义,我们也一样地不懂,因为没有好好地在这个理论上面下过功夫。 [04′20″]

  好!这一段,师父说「片眼」,不是所有的眼睛都睁开了,对吧?看问题是看不到全貌、看不清楚的。所以这里面师父说「我们的致命伤」是什么?就是「最容易的拿我们自己的错误的概念去衡量」。眼前的这一个例子——闭上一只眼睛、睁开一只眼睛,然后很大的力气都对不起来,何况佛法这么深远的,我们能一下子就懂了吗?那我们为什么会拿自己的错误概念去衡量呢?为什么那样的错误的概念,却成了一个丈量事情的标准呢?我们认为我们获得了标准,这样的标准也没有去多方地求教、多方地探讨和辩论,所以以为自己的就是标准。但是一旦上辩论场,被多方的角度问难一下、讨论一下,可能就会减少这种自我感觉良好、自己认为的就是最后的答案的状态,对不对?我们会保留学习的空间、保留观察的空间。 [05′33″]

  师父在这一点,还是希望我们能够认识到我们的无明,「盲人摸象」或者「片眼」——把一个眼睛遮起来,都是看不清楚、看不到全貌的。那么看不到全貌怎么办呢?就是要多观察、多辩论,因为「观视佛语多片眼,复乏理辩教义力」,这两点都是要我们下功夫学教典。 [06′01″]

  世尊也曾经这样说过:「比丘与智者,应善观我语,如炼截磨金,信受非由敬。」所以提到对于经义——经典上的意思,必须要以量来观择。至尊慈氏也这样说过:「以理思择善妙法的思惟者,恒常不遭魔障碍。」以正理去思择,这样的一个思惟者不会被魔障所障碍。《入中论》中也说:「异生皆被分别缚,能灭分别即解脱,智者说灭诸分别,即是观察所得果。」我们凡夫到底怎样能够获得解脱呢?就是从观察得到的结果。说一切圣众、补特伽罗都共称:不依据正理,仅追随着言辞者,就是钝根的「随信心行者」;以正理思择取舍处,才被智者喻为「随法行者」。因此如果有一种说法:以正理去思择、以正理去推理的模式,对志求解脱者而言不重要的话,这样的魔语,具智慧者应当紧闭双耳。听到这样的话应该把耳朵闭起来,因为这是错误的、不可以听的!一定要去广泛地辩论、多方地观察、好好地学习,因为这是先辈祖师对我们的一个叮嘱! [07′36″]

TBA


闻思题纲:​​

【全广 II】第 137 讲讨论题纲(一)/性冠法师

  1. [00′00″]~[02′06″] 为什么师父这边告诉我们,要随分随力去做?
  2. [02′06″]~[04′20″] 请大家复习这段,师父是怎么用比喻的方式,让我们理解“观视佛语多片眼”?

【全广 II】第 137 讲讨论题纲(二)/如英法师

  1. 师父讲“随分随力”,师父为什么用这样的角度诠释?为什么师父说:这点做到了,就能渐次改善增上;做不到的话,就会停滞在错误阶段中?
  2. 学广论要怎么思惟、观察、抉择?
References 参考资料:​​
  1. [廣海明月] 講次目錄
  2. BW Monastery 吉祥宝聚寺 — GLOBAL LAMRIM II 全球广论 II
Recent Posts:​

Loading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