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Internalisation 结合心绪

[Meditative·Serenity] 双修止观的原因

如修次中编云:
「唯观离止如风中烛,瑜伽师心于境散乱不能坚住,以是不生明了智光,故当同等习近二者。」

Kamalasila’s second Stages of Meditation says:
  With bare insight that lacks serenity, the yogi’s mind is distracted by objects; like an oil-lamp in the wind, it will not be stable. For this reason, what sublime wisdom sees will not be very clear. As this is so, rely equally on both.

Loading

【闻·思·修】《优婆塞戒经》

  “既授戒已,复作是言:‘优婆塞者,有六重法。善男子,优婆塞戒,虽为身命,乃至蚁子,悉不应杀。若受戒已,若口教杀,若身自杀,是人即失优婆塞戒。是人尚不能得暖法,况须陀洹至阿那含。是名破戒优婆塞,臭优婆塞,旃陀罗优婆塞,垢优婆塞,结优婆塞。是名初重。
  “‘优婆塞戒,虽为身命,不得偷盗,乃至一钱。若破是戒,是人即失优婆塞戒。是人尚不能得暖法,况须陀洹至阿那含。是名破戒优婆塞,臭、旃陀罗、垢、结优婆塞。是名二重。
  “‘优婆塞戒,虽为身命,不得虚说:“我得不净观至阿那含。”若破是戒,是人即失优婆塞戒。是人尚不能得暖法,况须陀洹至阿那含。是名破戒优婆塞,臭、旃陀罗、垢、结优婆塞。是名三重。
  “‘优婆塞戒,虽为身命,不得邪淫。若破是戒,是人即失优婆塞戒。是人尚不能得暖法,况须陀洹至阿那含。是名破戒优婆塞,臭、旃陀罗、垢、结优婆塞。是名四重。
  “‘优婆塞戒,虽为身命,不得宣说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所有过罪。若破是戒,是人即失优婆塞戒。是人尚不能得暖法,况须陀洹至阿那含。是名破戒优婆塞,臭、旃陀罗、垢、结优婆塞。是名五重。
  “‘优婆塞戒,虽为身命,不得酤酒。若破是戒,是人即失优婆塞戒。是人尚不能得暖法,况须陀洹至阿那含。是名破戒优婆塞,臭、旃陀罗、垢、结优婆塞。是名六重。

Loading

【广海明月】第302讲 成就增上定学之功德

  接著说什么呀?我们要随学阿底峡尊者,清净地持守自己相续里的戒律,在这点上要特别用功。因为如果不特别用功就学不会,就会淹没在原来没受戒的那个习惯里边。没受戒的人是不用管自己戒律的,因为他不需要防备。就像你身上带个无价之宝,有的人没有宝贝,他不用防著自己的三业的烦恼来偷盗这个珍宝,如果不特别用功的话,有人还会忘记了自己的万贯家财就是戒律。这是很重要的,要特别用功!特别用功要怎么用功呢?应该是每天用功吧!时时用功吧!对吧?率尔、率尔观察什么?观察三业,“昼夜唯应观察自心,岂有馀事?”这都是祖师们用功的语录和方便。 [02′22″]

Loading

【广海明月】第301讲 以还净仪轨,令戒律速疾清净(二)

  如果我们特别特别珍贵的衣服或者什么,一下子不小心喷到了脏东西,如果可以清洗的话,我们就会赶快早一点清洗干净,因为时间长了会觉得很难洗掉,或者洗掉了也洗不那么彻底。我们可能就是也不吃、不睡,不怕困难地找各种办法把它清洗干净。像打扫卫生的时候,比如说那种特别特别负责任的打扫卫生的同学,就会找各种方便把铺地毯的地方啊、还有地板缝里、门下面那个缝隙里,都要把它弄得干干净净。我们对于染污戒律的这个事情,也要发扬起这种精神,找到那种隐秘的过失把它忏悔干净。 [02′18″]

Loading

[Meditative·Serenity] 依照经论认识止观的体性(六)

故证空性妙三摩地,虽有明乐无所分别,诸未趣向空性之定,亦有极多明了安乐及无分别,故应善辨二定差别。

Therefore, since bliss, clarity, and non-discursiveness are present in concentrations that know emptiness, yet very often occur in concentrations that are not directed toward emptiness, you have to differentiate these two.

Loading

【广海明月】第300讲 以还净仪轨,令戒律速疾清净(一)

  看到这个还净仪轨,不知道我们会不会有像抓到救命绳一样那种感激涕零的状态?因为如果佛陀没有给我们制定还净仪轨的话,从没有得到戒律到有戒律,我们怎么样能够守戒守到很清净?这个过程要怎么完成呢?是很难达到清净的这个过程。比如说一旦犯了之后,怎样能够“疾疾”——迅速地、速疾地用这些仪轨来悔除、防护,来还净呢?先要观察一下自己,有没有每天根据自己所受的戒律——一条一条的戒律,来反观自己的身语意的现行呢?那么看到哪一条犯了、哪一条有一些问题的时候,就是应该用各自的还出仪轨来疾疾令净。 [02′52″]

Loading

【广海明月】第299讲 律仪的界限,即是暇身的界线

  我们下面看仁波切的讲记,说:此后,“理应如是守护三律仪”,宗喀巴大师就在下面开始说,我们应该如阿底峡尊者一样守护律仪,这很重要。“如是于诸三种律仪净戒学处,非仅勇受”,这里面说到了“非仅勇受”,是我们在灌顶的时候会受三种律仪,有的人会去求受灌顶,但是在灌顶后要守什么律仪与誓言却毫不知情,所以说不能只是敢于受戒。“如其”于上师前“所受随行防护,不越制限”,不应该违越根本堕等所有律仪制定的界限,而要好好守护,这是很重要的。 [01′56″]

Loading

[Meditative·Serenity] 依照经论认识止观的体性(五)

是故止观非就所缘境相而分,既有通达空性之止,亦有不达空性之观。若能止心于外境转,住内所缘故名寂止,增上观照故名胜观。

Thus, meditative serenity and insight are not differentiated in terms of their respective objects of meditation, for there is meditative serenity that knows emptiness and there is insight which does not know emptiness. Also, meditative serenity (zhignas) is your mind quieting (zhi) movement toward external objects, and then abiding (gnas) on an internal object of meditation; insight (Ihag mthong) is superior (lhag pa), i.e., special, seeing (mthong).

Loading

【广海明月】第298讲 习惯护戒、不放逸,清凉地过每一天

  这里又涉及到一个问题:我们提到正知是一种警觉、一种监视自己的力量,那如果正知监视你自己的时候你还会放松吗?是可以的,做久了的时候是可以的!举个最简单的例子,譬如说骑脚踏车,一开始骑的时候你会非常紧张,然后就上去了。像我小时候也有骑脚踏车的经验——大陆叫自行车,台湾叫脚踏车——我记得我已经好像练会了,可是有一次那天风有点大,然后我骑著、骑著,风一吹之后就觉得已经快失控了,然后怎么也下不来,因为就特别紧张,就拼命蹬那个齿轮,然后它就越走越快、越走越快。这时候前面正好很远处来了一辆车,车上全都是人,然后我在想:哇!这个怎么办?就一条路,我们是走对头。因为速度已经非常快,好像有点像下坡又不像下坡,而且我的脚拼命蹬、拼命蹬,结果就在快撞上的时候,我还有点知觉,就把那自行车往右侧扭一下,结果就撞树上,然后躲过了那辆车。那辆车上全是人,我看到那辆车上所有的人眼睛瞪得大大的,都没办法,因为都在疾驰。 [02′23″]

Loading

【广海明月】第297讲 护戒的方法──以正念、正知守护内心

  在这一段我们还可以自己观察一下:我们新学的同学不知道,老同学大概都受了很多条戒了,比如菩萨戒、密乘戒,还有八关斋戒也定期地受。在守护戒律的这个事情上,大家能不能想到正念、正知?想到护心?能不能想到《入行论》的这个教授?请问你怎么样地让自己的律仪清净?马上想到护心。用什么来护心呢?正念、正知。首先我们建立一个如何持好学处的见解,这个见解就是要护心——守护我们的心。拿什么来守护呢?就是正念、正知,具足正念、正知。尊者之所以这三乘律仪守得这么好的原因,就是因他具足正念、正知,所以能守护戒律。 [02′34″]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