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Blog

【广海明月】第99讲 找到具足清净传承的善知识

  在慧海大师所著的《广论讲诵笔记》里,也有这样一段。 提到慧海大师,慧海大师是清朝乾隆时期的人,他是拉卜楞寺的大德,被誉为整个格鲁派耳传教授最清净、最完整的宝藏。 拉卜楞寺是对传承要求非常严格、非常清净的,这里主要就是看他的上师法,如果有一点点跟上师矛盾,或者违背跟上师誓言的,大家就不会去跟他求法。 像慧海大师他写的密法的著作就成为上下密院的课本。 就是这样的一位传承祖师——慧海大师,在他所著的《广论讲诵笔记》里,有讲到二世嘉木样大师的一段话。 [04′50″]

Loading

【广海明月】第98讲 解说道次第的诸多殊胜(四家注)

  我们现在所学的一切,如果没有诸位大德舍却一切,这样弘法利生的奉献,我们现在岂能听到这样的传承呢? 所以「敬礼持彼燃灯智」的「敬礼」,应该是发自我们内心深处的最最虔诚的一个敬礼,而且要尽未来际地感恩下去、礼敬下去! 如果没有这么精彩的传承祖师,我们现在纵然是想要出离生死、想要发大乘心,甚至想要去成就佛陀那样一个大觉佛位的果位,我们如何能够找到路径呢? 如何能找到次第? 如果没有这些先贤大德们为我们作种种的示现和教导,我们真的是不知道该如何修行,所以「敬礼持彼燃灯智」! [03′04″]

Loading

【广海明月】第97讲 大彻大悟有不同的层次

  在这里边,师父提到了增上慢这样的一种心态,那么什么是增上慢? 在世亲菩萨所著的《五蕴论》,还有安慧论师所著的《广五蕴论》中,提到「慢」总共有七种,增上慢是这七种慢中的第五种。 在玄奘大师所翻译的世亲菩萨所著的《五蕴论》中说:「云何为慢? 所谓七慢:一、慢,二、过慢,三、慢过慢,四、我慢,五、增上慢,六、卑慢,七、邪慢。 」什么是增上慢呢? 就认为自己已经获得自己尚未获得的殊胜所证法,心高举为本性,这就是增上慢。 所谓他自己认为他已经获得了自己尚未获得的殊胜所证法,殊胜所证法到底是什么? 就是指圣果及禅定等等。 圣果,从大小乘来分的话,小乘的圣果就是预流果一直到阿罗汉果,大乘就是初地一直到佛地之间。 由于我们没有真实地认识,所以自己会认为自己已经得了这些圣果乃至禅定等等。 [01′42″]

Loading

【广海明月】第96讲 大彻大悟有不同的层次

  我稍稍作一个解释。 在这里边,彻悟肯定是对于空性的证悟力——了解。 对于空性的了解,首先要从比量上证得,在比量上证得就属于思所成。 那么比量证得为什么叫比量证得呢? 就是要依靠正因而证得它的所立,这就是比量证得。 那么在正因上,有「自利时」还有「他利时」。 「自利」就是自己思惟,比如说成立空性的这个正因,思惟之后而证得了空性,这样是比量,这个就叫「自利时比量」。 「他利时比量」就是从他陈述的这个正因,听到之后他证得了空性,这个叫「他利时比量」。 但是都是要依靠正因去证得什么? 所立,所以它是比量证得空性。 比量证得空性可不可以叫彻悟? 也可以吧! 比量证得空性,是凡夫否? 是的,所以他也是凡夫。 [03′01″]

Loading

【广海明月】第95讲 刻意练习听闻前行,直至成为习惯

  在每一节课之前,听闻动机的策动是很必要的一个习惯,非常希望大家能够养成这样的一个习惯。 因为在我们还没有学《广论》之前,我们是没有这样一个习惯的,我们不知道在听闻前的发心,乃至思惟闻法胜利做前行是这么重要的。 因为如果前行没有的话,其实会影响正行;正行如果被影响了,那所回向的可能也有太多的染杂。 所以前行从来都是很重要的事情,前行做好了之后,正行可能就会很少失误;再按照上师教我们的去回向的话,听闻这一座法所累积的资粮可能就是非常可观的,或者说是我们生生世世受用不尽的一个资粮。 [02′12″]

Loading

【广海明月】第94讲 弃自自在,舍于尊重

  但谈到弃自自在,谈何容易啊! 自己的习性,会一直把自己拉到自己特别执着的那个地方,所以这个时候要再把自己努力拉回来。 在拉拔的过程中,一不小心对善知识非理作意,会认为善知识不信任自己、不重视自己,甚至会怀疑善知识觉得自己没用,这样的心思一旦出现,又没有及时调整,就会跌入观察过失、非理作意等等这样的深渊。 一旦没有注意努力修信——修改自己内心中不信的那些观点和感受,在善知识调整自己习性的时候,那是很危险的! 反之,要朝着善知识指导自己的方向认真地改变自己,努力在很多缘起点上修信念恩,踏实地追随善知识,调伏自己。 几年之后,我们可以观察自己和他人,顺善知识教和不顺善知识教的这两类,结果一定是天上地下,实在是差距太大了! 十年看下来、十五年看下来、十八年看下来、二十年看下来,会越来越觉得师父的洞悉力是那么准确、那么慈悲! 不敢忽视啊! [03′05″]

Loading

【广海明月】第93讲 亲近良师,校正自身偏失

  提到根性,师父说我们每个人有我们不同的根性,根性有利钝的差别——有人比较聪慧,有人比较愚钝。 体现在学法上,可能就会有快慢之分。 但万一他愚钝,但是他拚命用功,不停地广泛学习教典,深入经藏,也可能变成利根。 不同的根性,需要不同的引导;不同的习性,造就了不同的根性。 我们所有的人都希望自己能够变成利根,如何能用很少的力气,就能够达到很高的成就? 没有人不想要这样修行,可有的时候用了很大的力气,恰恰是反而倒退了。 [01′50″]

Loading

【广海明月】第92讲 讲如法,事业不一定缩小

  这个时候如果忘记了法对于内心的摄持和调整,我们就会陷入彼此争论、内心里对抗、悄悄生闷气,甚至也没有沟通的动力…… 许多烦烦恼恼的心境就都会显现,也会出现烦恼的过患。 这时候我们就会发现:啊! 我的烦恼一做事情就这么重,好像什么都能够引生不愉快的感觉。 当然这里边也有居士是另一种,就是承担的时候很生欢喜心,但是我们这里边主要要调整的是前一种。 所以在这个时候,当我们发现我们内心烦烦恼恼、很躁乱的时候,师父就教诫我们一定要把法的速度跟上,速度! 所以叫「法人」,就是要法镜内照,要向内调伏。 这时候一定要想起来忆念法,用法来调伏,而不是习惯性一味地怪自己周围的人。 [02′17″]

Loading

【广海明月】第91讲 事业广,不一定与佛法脱节

  如果事业推广得很广的时候,忽略了内心舍恶取善的功夫,慢慢地滋长了内心的慢心、名利心,我执越长越大,位置也越来越高了,常常会看别人的毛病。 看久了之后,就会习惯看别人都不对。 如果看别人都不对,生起了利他心还好;如果看别人都不对、都是对不起自己的,而且自己是最厉害的。 恭敬三宝、孝顺父母、恭敬众生,这些最重要的原则如果没有办法精进地执持,甚至忙着、忙着,这些都慢慢模糊了,只剩下把事情做大、把事情做大、把人聚多、把人聚多,却忽略了法的清凉的特质。 如果一个事业体,各个部门之间不能配合、都想壮大自我,甚至产生恶性竞争,其实这样在里边工作的人们就会越来越不快乐、越来越有压力,因为宗旨模糊了,这样跟法真的就会慢慢脱节了。 [04′46″]

Loading

【广海明月】第90讲 《杂宝藏经・弃老国缘》:恭敬长辈的好处

  《杂宝藏经. 弃老国缘》——这个故事的名字。 说佛陀在舍卫国,那个时候世尊说:「恭敬年长的长辈会有很大的利益——过去没有听过的事能够听闻并且了解,美名远扬,被智者恭敬。 」诸比丘说:「如来世尊常常赞叹恭敬父母及年长的长辈。 」佛陀说:「不只是今天而已,我在过去无量劫中都恭敬父母及年长者。 」比丘又请问佛陀说:「过去您恭敬的那些事迹到底是怎样的呢? 」 [01′32″]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