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提到根性,师父说我们每个人有我们不同的根性,根性有利钝的差别——有人比较聪慧,有人比较愚钝。 体现在学法上,可能就会有快慢之分。 但万一他愚钝,但是他拚命用功,不停地广泛学习教典,深入经藏,也可能变成利根。 不同的根性,需要不同的引导;不同的习性,造就了不同的根性。 我们所有的人都希望自己能够变成利根,如何能用很少的力气,就能够达到很高的成就? 没有人不想要这样修行,可有的时候用了很大的力气,恰恰是反而倒退了。 [01′50″]

  好,那我们再听下一段。

  同样地,我们学的时候也是如此,是,我们每个人有我们的不同的根性,可是假定说你在这个地方,你能够注意到这一点的话,你这么走上去的话,最省事、最圆满。 偏重智能的人,是不要忽视这个方便;偏重方便慈悲的人,也不可以忽视智能。 要不然我们很容易地了解,你讲处处方便,现在的话叫「方便出下流」,完了! 到外面来看,出下流的话,看得一团糟,实际上呢对我们来说的话,这结果是堕落。 尽管你一番好心,说我要弘扬佛法,我要修持佛法,修了半天到地狱里去了! 那不修还好耶! 所以,任何时候要把这两样东西圆满地配合,这是很重要的。 [00′59″]

  提到根性,师父说我们每个人有我们不同的根性,根性有利钝的差别——有人比较聪慧,有人比较愚钝。 体现在学法上,可能就会有快慢之分。 但万一他愚钝,但是他拚命用功,不停地广泛学习教典,深入经藏,也可能变成利根。 不同的根性,需要不同的引导;不同的习性,造就了不同的根性。 我们所有的人都希望自己能够变成利根,如何能用很少的力气,就能够达到很高的成就? 没有人不想要这样修行,可有的时候用了很大的力气,恰恰是反而倒退了。 [01′50″]

  师父说如果在这个地方能够注意这一点的话,那么你走上去就变成最省事、最圆满。 偏重智能的人,不要忽略方便;偏重慈悲的人,也不可以忽视智能。 注意! 他说:「假定在这个地方,能够注意到这一点的话。 」这一点是哪一点啊? 哪一点啊? 是不是偏重这样的要注意? 但是如何能知道自己是偏重哪一方面的? 我们自己看自己,会不会看得很清楚我是偏重哪一方面呢? 比如说有一些人,我们会很明显地看见他好像情绪起伏比较大,情绪起伏较大是偏重什么的? 也不知道,就是看到有的时候会好像心里不太平静,容易痛苦、也容易欢喜,对吧? 有这种类型的。 还有喜怒不形于色的,看似平静,有一天突然山洪暴发,吓人呀! 我们觉得这个人一向平和,怎么会突然变成这样? 所以到底一个人的习性是怎样的,认识自己的习性,并非易事! 所以当我们观察自己的时候,还有诸多疑惑,有时甚至完全看不明白的。 这个时候,一个过来人的指导,对于我们是多么地难能可贵啊! [03′20″]

  我们自己有一些什么样的偏失,通常都是要去请问善知识才会更精确地了解。 比如这一段时间自己努力、很用功,然后很开心,好像对法有很多受用的样子,但是到师父那一问,有可能师父会说:「啊! 已经过头了! 」然后师父说:「自己觉得很高兴的事情,可能要把它拆掉,去做另一件事情。 」所以这个地方就再再地显示了修行的路上是不能离开善知识的,因为善知识就会校正我们的根性还有习性上的一些弱点。 因为自己是看不明白自己,我们对于自己引导自己是没有经验的。 [04′09″]

  亲近了善知识,善知识就会告诉我们到底要如何修行自己,就像一面镜子,让我们不停地、不停地看清楚自己到底有哪方面的偏重、有哪方面的忽略。 习性,如果想了解自己的习性,自己给自己下定义,自己知道什么地方不足、什么地方超胜,又知道如何改变,其实这并不是一个容易的过程。 一开始如果没有过来人指导,很容易自己给自己开药全开错了。 所以怎样能够从偏重某一方面调整过来,变成是圆满的一个调配,而且是任何时候都是圆满地配合,这是相当有难度的。 没有善知识的指导,绝无可能! 怎么可能在任何时候都能够做到圆满的配合呢? [05′15″]

  比如说他偏重于在乎别人的感觉,好像比较容易理解别人的痛苦,比较容易看到别人难过的那一点;但是他过分地发展了这个心——体谅别人的痛苦之后,是否会疏忽原则呢? 比如一个吸毒的人,你帮他戒毒的时候,如果你太在乎他毒瘾发作的痛苦,一发作了,你就受不了了,无法坚持,最终还是帮不上他戒毒的这件事。 所以,这种在乎,是在乎他一时感觉上的痛苦,却忽略了长久以来被恶习折磨的痛苦,所以这种在乎是短视的,这种所谓的体谅是带有毒性的,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体谅和关心,大家认为呢? [06′13″]

  比如说关爱教育,有人就问我说:「如果都讲关爱教育,原则怎么办? 」其实我心里的答案是:如果不关爱,谈何原则呢? 关爱本身也是原则。 关——关注他的眼前和未来的方向;爱——与慈悲同义,拔除他的痛苦,给予欢乐。 所以关心生命的方向,要建立崇高生命的理想、正确的离苦得乐之路,其实也就是正知见的建立。 在建立的过程之中,去体谅学生的难处,陪他一起找方法、突破难关、离开痛楚,走上康庄之路。 [07′03″]

  你只有对一个有情特别特别地关注之后,你才能把一些底线性的、原则性的东西输送给他,而不是强加给他,让他能够接受。 所以关爱教育是第一步。 可是,有一些同学就把关爱教育弄成是可以无底线地纵容,或者好像给别人很多方便,这样的关爱其实已经不叫关爱了,可能叫祸害! 这样的教育也不是教育,它已经失去了教育本身。 [07′35″]

  因为所谓的教育,我觉得跟慈悲的特质是一样的,是给予欢乐、拔除痛苦。 给什么样的欢乐,拔什么样的痛苦呢? 究竟的苦和乐不能只从一时的感觉来判断,一时快乐,并不代表是真正的快乐、以后都快乐,也并不一定是快乐的因。 究竟的快乐一定是无罪的快乐,不会产生后患的欢乐,善知识给予我们的就是这种快乐。 师父说:只要我们不放弃,可以陪我们走完最后一程,其实这就是一个菩萨的誓言啊! 我发现很多很多弟子被师父的这个誓言所鼓舞,当我们无力前行,被境界的苦楚逼迫,濒临退心的时候,都是师父的这句话给了我们自己莫大的援助,跌倒了再爬起来,不停地向上! 师父教导我们舍恶取善,原则要非常清楚,纵容恶习的所谓关爱是错误的;只讲原则而没有去体谅他人、为他人着想,也会让学的人非常地辛苦,甚至退心。 所以,如何将生命的原则和动人的关爱完美地融合,真的是一种长久的修练。 [09′01″]

 

TBA


闻思题纲:​​

【全广 II】第 93 讲 讨论题纲(一)/性冠法师

  1. [00′00″]~[01′50″],先复习本段。
  2. 你觉得自己是偏重“智慧”还是“慈悲”的人呢?为什么这样觉得你自己呢?
  3. 你在听旁边讨论的人分享偏向时,他讲的东西,跟你的认知的一不一样?又能否确定我们依凭过去经验的观察能符合现况?
    (我们的观察角度是不是圆满的?)
  4. [01′50″]~[03′20″],复习一下本段。
  5. 师父说:“假定在这个地方,能够注意到这一点的话。”师父的“这一点”是哪一点呢?
  6. 接下来怎么样能够知道自己是偏重哪一方面的呢?

【全广 II】第 93 讲 讨论题纲(二)/如得法师

  1. [03′20″]~[06′13″] 把这一段的宗、因、喻标立出来。
  2. [06′13″]~[09′01″] 把这一段的宗、因、喻标立出来。
References 参考资料:​​
  1. 廣海明月] 講次目錄
  2. BW Monastery 吉祥宝聚寺 — GLOBAL LAMRIM II 全球广论 II
Recent Posts:​

Loading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