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Blog

【广海明月】第80讲 修行不可一日无师

  这样一位勇悍用功的善知识,他示现的行为就是每天对自己的善知识祈求,他会认为:哎呀,修行不可一日无师啊! 必须老老实实地跟着善知识学,跟着过来的人学,因为过来人的指点非常重要! 看! 在《菩提道次第广论》的讲解中,他在第二盘磁带处处强调一定要传承、要师承,我们在修行的过程中不能过分地凭借自己,比如说自己很用功,自己好像头脑很灵光、思路很快。 正因为思路很快,有的时候可能就想到别处去了;正因为很用功,所以可能几天不见就跑得很远,跑到哪儿? 跑到错道上去了。 [03′49″]

Loading

【广海明月】第79讲 透过反复观察,建立坚固信仰

  为什么呢? 因为探索「我」的安立非常重要。 以我爱执为中心的这个苦难的渊源,几乎可以说承包了我们生命所有的痛苦,一旦我们听佛说了「无明」就是所有痛苦的根源,这个生死就是无明产生的,如果这个无明不破除的话,我们是无法逃脱生、死、生、死这样的一个摧残。 所以很多修行人精进地学习佛陀的教典,在探索「我」到底是如何安立的? 在心和境之间,他的犹疑、他的侧重点,到底是一个怎么样的力道? 从学习《摄类学》开始,经年累月地十年、二十年都是要钻研这个问题。 [03′53″]

Loading

【广海明月】第78讲 紫柏尊者修般舟三昧的公案

  因为这样的一个慨叹,师父就讲了头面俱肿是怎么样严重,也说了一个现代的修行人,他修行了般舟三昧。 在这里师父讲了几个很重要的问题,一个是要想成功一件事情,要具备两个条件:一个是要坚强的意志力;还有就是正确的方法。 有了正确的方法,照着这个坚强的意志力坚持下去,就能够成功。 但还要有正确的指导,如果没有一个正确次第的指导是不行的。 [08′55″]

Loading

【广海明月】第77讲 依传承师长,校正修行偏执

  这种习惯,当我们看到《大般若经》的时候,我们会看什么呢? 还有比如说把整本的《广论》给我们的时候,我们看什么呢? 有的人认为修行就是打坐,打坐就是为了开悟,所以菩提心前面那些教授到禅定、智能,就只要禅定、智能,六度前面的可能他都觉得不需要,所以他看《广论》的时候,就只看到〈奢摩他〉和〈毗钵舍那〉。 大家可以想一想:整本《广论》直接从奢摩他入,前面都没有看,因为他只相应静坐。 还有的人就是比较相应念死无常,所以他对于皈依三宝啊、业果呀也不是很重视,就专门看念死无常、看那个过患——六苦、三苦、八苦,就看这些苦。 其实很多时候会忽略发菩提心,会忽略七种因果和自他换这样的修法,甚至会忽略如何能够正确地走大乘的路,这个都不会注意到,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有各自的修行的习惯。 还有的人认为:其实我努力地学经典就可以了,我不需要费尽那么多辛苦去找老师、跟老师学。 所以他就会自然地越过亲近善知识教授,比如说《广论》的前面那些,他不想要看〈亲近善知识〉,他想要看到底是怎么修的。 [03′43″]

Loading

【广海明月】第76讲 缘念上师三宝,苦受莫能夺

  大家都知道《广论》上说要缘念着佛陀,如果我们的心续能够昼夜不息地缘念着佛陀的话,甚至到临命终的时候,苦受莫能夺。 就是那么剧烈的死苦,其实都不能够把我们的心完全地压迫或者盖住的,由于我们的内心缘念佛陀的原因。 所以这些殊胜的善所缘,还有这些法,为我们生命所带来的饶益,大家可以在闻法的过程中、在研讨的过程中慢慢地去体会,自然会有一番感受吧! 在自己的心上。 [06′40″]

Loading

【广海明月】第75讲 纵虽起疑惑,亦震撼三有

  我还在想:寺院要有一个抄经室,抄《般若经》,在那里边把纸笔备好,或者你自己带你自己喜欢的钢笔。 像前一段时间听到一个居士他在抄《般若经》,已经连续抄好几年了。 抄经的时候,他说他觉得非常非常地欢喜! 他家人说:「他抄经的时候,就一动不动地坐在那个桌子前,有的时候一抄抄好几个小时。 」他自己说,他抄经的时候觉得什么杂念都没有,只是一个字、一个字地抄。 他说他就是喜欢抄,抄的时候觉得高兴极了! 当时有看到他抄的经典,一行、一行的是竖版的,非常地整齐,一个勾掉的字都没有。 他是在没有格子的一个白纸上抄的,白纸黑字,真是庄严极了! 他发愿要把《般若经》全抄一遍,我非常非常地随喜他,希望他能够把它抄完。 [01′00″]

Loading

【广海明月】第74讲 解说《大般若经》经文品(三)

  然后佛陀又说:「若善男子、善女人等,书写如是甚深般若波罗蜜多,施他读诵,若转书写广令流布,是善男子、善女人等,所获福聚甚多于前。 」尽管是这样,这个善男子、善女人教化了十方一切诸有情类,都令他们安住四静虑、四无色定、四无量、五神通,还不如这个抄《般若经》,给别人这样读诵,然后再抄、再读诵,广令流布,不如这样的功德大。 这样的功德比之前我们上述的功德,要怎样? 甚多于前! 比那个功德多好多、好多,非常之多! [03′09″]

Loading

【广海明月】第73讲 解说《大般若经》经文品(二)

  接着问题又来了,为什么呢? 「何以故? 憍尸迦! 」佛陀又呼唤他弟子的名字,说:「若教有情令趣无上正等菩提,则令世间佛眼不断。 所以者何? 」为什么呢? 「由有菩萨摩诃萨故,便有预流、一来、不还、阿罗汉果、独觉菩提;由有菩萨摩诃萨故,便有如来、应、正等觉转妙法轮度无量众。 」说:为什么呢? 教一个有情发了菩提心,他可以胜过教所有赡部洲的有情都住于预流、一来、不还、阿罗汉果这么大的善根,是为什么呀? 说:首先「令世间佛眼不断」。 为什么呢? 因为有菩萨的缘故,就会有预流、一来、不还、阿罗汉果、独觉菩提;因为有菩萨的缘故,就会有如来、应、正等觉转妙法轮度无量众,这些都是从菩萨出生的。 所以一个人发了菩提心,有那么大、那么大的福报! [03′38″]

Loading

【广海明月】第72讲 解说《大般若经》经文品(一)

  好,刚才这一小段,师父有强调: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不同的次第,因为我们的根性不一样,自然分化出这么多的次第。 师父接着说:「我们要了解的,就像《法华》上面讲的,不管任何情况下接触到一点佛法,最后都成佛。 」我曾在师父的日记中,看到师父有抄《妙法莲华经》,有这样几个偈子。 它是在《妙法莲华经卷一. 方便品》说:「佛自住大乘,如其所得法,定慧力庄严,以此度众生。 」「乃至童子戏,聚沙为佛塔,如是诸人等,皆已成佛道。 」后面还有一段写:「于诸过去佛,在世或灭度,若有闻是法,皆已成佛道。 」 [01′50″]

Loading

【广海明月】第71讲 不同习气的弟子,师父皆视如爱子

  所以师父又举了《华严经》,说是我们在因地当中,是本来对这件事上没有认真地修行过。 为什么没有认真修行过呀? 因为一开始的时候就没有这个好乐心,所以他没兴趣,没兴趣,怎么可能在这件事深入呢? 就没法深入。 那么这一生,我们对某些事情有兴趣,是哪来的呢? 很显然是串习来的,因为我们的生命是一个生生相续的过程。 师父在这里边让我们观察我们自己,对什么比较好乐、对什么不好乐。 如果对一件事情不好乐,而那件事情恰恰是我们应该学习的话,可能就要培养自己的欢喜心。  [02′10″]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