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广海明月】第89讲 从心髓里希求悲智功德

  在月称菩萨所著的《入中论》中有这样的偈颂:「悲性于佛广大果,初犹种子长如水,长时受用若成熟,故我先赞大悲心。 」悲心对于我们成就佛果来说,最初就像种子一样,生起悲心,才能进一步生起菩提心而趣入大乘;在修持菩萨道的过程中,如果没有不断串习悲心,是根本无法完成六度万行,所以在修行的过程中,就像不断地浇水、浇水, 种子才能生长;成佛后,之所以能尽未来际利益众生,也是由于具足究竟圆满的悲心。 由于在初中后三个阶段,悲心都是极为重要的,所以月称菩萨在造论之初,首先礼赞了大悲心。 所以悲心对我们修行人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修炼。 [03′16″]

  这个地方,我们有一点要说明的,就是前面我们已经了解了,佛陀——这个是圆满教法的根源,圆满教法的根源! 那么他这个圆满的教法啊,是主要的内容是分成功大悲跟大智,或者悲、智二点。 对我们来说,这个悲是圆满我们的功德,说福德;智是所以那个功德能够得到圆满的进步,而不是有漏的话,那就是靠那个智能。 换句话说一个是报身因,一个是法身因,那个化身就包括在报身当中的,就这样。 [00′53″]

  在这一小段里,师父又再度地提起:佛法分成大悲跟大智,而佛陀是这圆满教法的根源。 「悲」,圆满我们的福德——福德它是色身因,色身分什么? 报身和化身;而「智」,是那个功德能够得到圆满的地步,而不是有漏。 智能就是法身的因,法身包括智能法身和自性法身。 [01′27″]

  佛陀教法的内容主要是分悲、智两个功德这样去修。 有没有想到:实际上在我们的生命里,我们没有善知识启发的时候,如果问从生到死求什么? 我们可能会说:快乐呀、真理呀等等,但是到底什么样的真理是真正能给我们带来快乐的,让我们究竟能够快乐的呢? 如果没有善知识这样教我们的话,我们是不会想到要去获得悲功德和智功德,也就是不会想要去成佛,当然也不会想要去证得法、报、化三身或者四身。 [02′06″]

  在月称菩萨所著的《入中论》中有这样的偈颂:「悲性于佛广大果,初犹种子长如水,长时受用若成熟,故我先赞大悲心。 」悲心对于我们成就佛果来说,最初就像种子一样,生起悲心,才能进一步生起菩提心而趣入大乘;在修持菩萨道的过程中,如果没有不断串习悲心,是根本无法完成六度万行,所以在修行的过程中,就像不断地浇水、浇水, 种子才能生长;成佛后,之所以能尽未来际利益众生,也是由于具足究竟圆满的悲心。 由于在初中后三个阶段,悲心都是极为重要的,所以月称菩萨在造论之初,首先礼赞了大悲心。 所以悲心对我们修行人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修炼。 [03′16″]

  《现观庄严论》第三品有这样的偈颂:「智不住诸有,悲不滞涅盘。 」由于证悟无常等十六行相的智能,能令有情脱离生死,这是智能的部分。 那么大悲的部分,就是能令菩萨不停滞在已经获得的功德上面,而一心寻求圆满的佛果,一直要精进的,他是不共于小乘圣者的,是什么呢? 学过几轮《广论》的同学能答出来吗? 是荷担利益一切有情重担的大悲心的作用,也就是增上意乐。 虽然在《入中论》、《现观庄严论》上,我们会读到这样的偈颂,但是大悲和智能在我们的生命中到底跟我们的苦乐有一些什么样的链接? 我们怎么能够从心髓里发出想要获得这样功德的一个希求心呢? 实际上,没有善知识的讲说、劝导,甚至是手把手地教我们,我们是很难生起的。 [04′34″]

  从一开始师父讲《广论》,到现在讲了这么多,非常非常密度高地提醒我们「悲智」,对吧? 「悲智」,一直这样提醒。 一旦善知识在我们耳边一直提这两点的时候,其实这个就在我们的心中留下很深刻的印象。 我不知道大家偶尔会不会想一想,比如说:我的生命要不要去获得这种悲智功德? [05′03″]

  所以「悲智功德」在我们的生命里,如果没有善知识来醒觉我们的话,我们很少会想这是我要求的。 我们也不会想到跟着一个老师要学悲功德、智功德,也是不会现起的。 所以每看到这一段,都很感恩师父在我们的生命里一再地启发我们要去成就圆满的佛果,要追求大智、大慧、大自在这样的一个境界。 [05′34″]

  好,那大家接着听下一段。

  那么这个东西啊,它演绎成教法时候这样地下来,下来呢,然后当机慢慢、慢慢地低下的时候,所以留在世间的教法,它也同样地慢慢、慢慢地层次或者程度的降低。 所以第一个是有两位等觉菩萨,最高的人;再下面的话,次一层。 就是像我们现在学校里面教书一样的,现在是大学教授,欸,可是现在我们只有中学、小学程度,所以不行,要用中学教员或小学教员来教我们,这个是。 那么为什么到后来又传到一个人,他下面这个人又不分成功两部分,而是说并到一人身上呢? 这有它特殊的道理的,这有它很特殊的道理的! 因为当一个教法流传下来了以后啊,它自然而然会有一种偏向,特别讲智能的人啊,偏向到后来,往往把这个方便这一部分会忽视;反过来,讲大悲这样的话呢,他会把智能忽视。 [06′59″]

  在这一小段,师父解释说到了阿底峡尊者统摄于一身的传承,为什么会变成这样呢? 然后师父在这里解释说:对于学人来说,在学习的时候都会发现有一种偏向,比如说讲智能的人到后来会有一种偏向;讲大悲的话,也会把智能忽视。 [07′24″]

  传承祖师为什么做这样的示现,把这两个传承统摄在一身呢? 是不是还是为了校正我们某一方面的缺失,作这样的示现。 另外,也是再再地显示阿底峡尊者他的绝顶聪明,他可以学很多很多,这方面也是可以对阿底峡尊者修信的。 师父这样的一个观点、对于这一段的诠释,到底要启示我们内心的什么问题? 想要让我们发现什么? 我觉得这是这一段的关键。 [07′54″]

  从前面那里可以看到:欸! 佛陀讲一座法,听完了之后,在经典里常常看到有很多有情发菩提心了,然后多少、多少人登地,又怎样、怎样……。 我们都念了很多经对不对? 念经的时候,现在我们能做到专注就已经是很厉害了,把原来烦烦恼恼的事都忘掉,然后专注地诵经就已经觉得很可以了! 或者在诵经的时候能感觉到身心皎洁,得到佛菩萨的加持,然后诵完经之后再去学教典的时候,觉得:欸! 好像比原来理解更深了! 这样也是很好的。 可是佛陀讲的经典,当时应机的人听完了之后马上就登地的、马上就发心的。 而我们现在听了之后是听不懂,所以一定要有这些传承祖师为我们做详尽的解释。 师父又再再地揭示了传承的重要性、传承祖师的重要性! [08′50″]

TBA


闻思题纲:​​

【全广 II】第 89 讲 讨论题纲/如华法师

  1. 此讲师父开示段落,其讲述意涵为何?
  2. 老师又以何观点诠解、强调?
  3. 老师引用《入中论》和《现观庄严论》的文义,同样的引文,宗大师在《广论》当中,以何宣说而引用?
  4. 对于此讲所宣说“希求悲、智二种功德”,最后老师如何收摄至第一个道次第“依止法”?
References 参考资料:​​
  1. [廣海明月] 講次目錄
  2. BW Monastery 吉祥宝聚寺 — GLOBAL LAMRIM II 全球广论 II
Recent Posts:​

Loading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