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广海明月】第312讲 莲花戒和支那堪布的渐顿之争

Guru Padmasambhava statue at Rewalser in Himachal Pradesh, India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File:Guru_Rinpoche_in_mist_2.jpg
Guru Padmasambhava statue at Rewalser in Himachal Pradesh, India

  此后就云游印度、尼泊尔各地,以种种神通降伏外道,还有以密咒调伏恶鬼,大弘佛法。他显赫的教证功德的名声传到了西藏,藏王赤松德赞就迎请他,然后赴藏。进入了西藏之后,莲花生大师降魔,然后建寺院,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兴建了桑耶寺。在藏地广弘佛教的恩泽流传至今,利益了无数的有情。 [01′36″]

  在这里边有提到“悲玛桑巴哇”,就是莲花生大师,是在汉、藏都非常有名的祖师,他是宁玛派的开派祖师,约公元 8 世纪。有人说他是从莲花中自然出生的,有人说是邬仗那王种,他的传记上也有各派说法。莲花生大师小的时候就精通大小明处还有占相,他依止达布支等八位上师学法,获得了八种共通成就。后来他又去一个叫法苗寺——这个寺的名字很好听——法苗寺的佛智阿阇黎座前剃度受戒,听闻了四部瑜伽密法的甚深教授,然后前往邦伽罗的巴拿札巴城的北方、名叫邦系的这个森林中专修密行——看来这个森林因为他在里边修密法可能是很著名——获得了殊胜的成就,现证无死金刚身。 [01′03″]

  此后就云游印度、尼泊尔各地,以种种神通降伏外道,还有以密咒调伏恶鬼,大弘佛法。他显赫的教证功德的名声传到了西藏,藏王赤松德赞就迎请他,然后赴藏。进入了西藏之后,莲花生大师降魔,然后建寺院,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兴建了桑耶寺。在藏地广弘佛教的恩泽流传至今,利益了无数的有情。 [01′36″]

  还有就是西藏前弘期重整藏地佛教的大班智达,叫“嘎玛拉希拉”,就是莲花戒论师,公元 740 年到 795 年。他是在静命论师的座下学习的,成为瑜伽行中观自续派的大班智达。也是应藏王赤松德赞之邀进入了西藏,他就不是降伏恶鬼呀什么,他是破斥支那堪布所宣传的见解,并且针对赤松德赞所提出的关于见地、修持、果位三大类的问题,著作了《修次第》初、中、后三篇,世称《修次三篇》,是很著名的!然后又有《中观光明论》等著作。我们会学到他的很多著作。 [02′25″]

  我们可能要稍稍了解一下关于“支那堪布”的这个问题。支那堪布在《广论》上出现过很多次,在汉文的某些记载中也称为摩诃衍那。关于支那堪布和莲花戒论师的著名的辩论,西藏史上称为“顿渐之争”。这段历史,无论从汉地典籍还是藏地典籍中都有记载。支那堪布主张顿悟,强调证悟空性之后,不需要修习布施、持戒等方便分,只要全不作意——就是观修空性,依此就能成佛。可是莲花戒论师会认为这不是佛陀的主张,想要成佛,不可偏废智慧、方便任何一分,更不能认为全不作意就是观修空性。关于其中见解的差异,我们在学习毗钵舍那的时候,就会学到很多这方面的讨论,宗大师对于怎么样的见解是正确的有非常仔细地抉择,就可以好好学。 [03′27″]

  然后这里边有一个西藏的记载,和我们汉地仅有的文献有不一样的地方——关于“顿渐之争”到底谁胜谁负呢?有两种说法。藏地的相关典籍都记载说莲花戒论师在辩论中最后获得了胜利,支那堪布就负败,失败了。所以藏王令他离开了藏地,并禁止他的见解在西藏传播,还通令全藏从此要以龙猛菩萨的见解为宗规,如果再依照那个支那堪布的见解,就依法治罪——看起来很严重!但是在 1900 年在敦煌藏经洞出土的汉文写卷《大乘顿悟正理决》中的记载刚好是反的,提到了支那和尚在辩论中将渐悟派辩得哑口无言。这里边有个问题就是,如果支那堪布当时真的大获全胜的话,那为什么会要他离开西藏,并禁止他的见解在西藏流传呢?所以这两种说法,前者比较普遍。 [04′32″]

  还有许多藏地的论典在破斥摩诃衍那的见解的时候,都称他为支那堪布。有一些人可能会认为好像只要是支那的僧人就是这种见解,其实在这里边说这种说法和想法实际上是错误的。在《土观宗派源流》中说:“和尚摩诃衍那他是宗门,但他的主张与宗门的见解不尽相同。宗门认为不被出离心、菩提心所摄的善及不善业,虽然会分别感生快乐和苦果,但都不能成为解脱及一切智的因;和尚摩诃衍那他没有在这个地方作区别,认为好坏两种分别都是系缚。修习宗门见解的口诀中,虽然也有不作、不思的这些语录,但是这特指现证空性的境界;摩诃衍那却认为初业行者只要不作意就能解脱。所以不能因为一个和尚的说法有误,就认为所有和尚的见解都错了。” [05′35″]

  这段文所说的宗门,就是指禅宗。支那和尚虽是禅宗的和尚,但他的见解并不能代表正统的禅宗的见解。不过,有一些人会误解为这是禅宗的见解,永明延寿禅师所著的《万善同归集》中,也以问答的方式破斥了这种说法。正统的禅宗的见解,像在《六祖坛经》中曾有这样的偈子,说:“有僧举卧轮禅师偈曰:‘卧轮有伎俩,能断百思想,对境心不起,菩提日日长。’师闻之,曰:‘此偈未明心地,若依而行之,是加系缚。’因示一偈曰:‘惠能没伎俩,不断百思想,对境心数起,菩提作么长。’” [06′45″]

  在《章嘉国师若比多杰传》中也有记载,说:“各地有不少学法的和尚、出家人历经艰辛来到了章嘉国师面前顶礼他,然后章嘉活佛按照法师们的希求,就开始传授中观的见地,其中有不少人得到了证悟。”然后这个笔者曾经问章嘉国师说:“那和尚们的见地如何呢?”然后他就回答说:“从前,跟随龙树师徒的几名班智达从印度来到了汉地,而汉地的几个和尚也去过印度,顶礼在中观派的学者大德的足下。正是他们使中观的见地在回到汉地之后在汉地开始略有弘传,但是继承和发扬的不多。还有达摩祖师阿阇黎来到了汉地,他讲说见地的安立广为流传,有些人说这位大师就是帕丹巴桑杰。总而言之,这种观点的本质同西藏希解派的观点是一脉相承的,现在汉地普遍盛行的见地和唯识派的观点也是极其相似的。曾经在西藏出现过的这个和尚摩诃衍那的信奉者,其实现在在汉地连一个都没有了。但是有一些西藏人不明真相,就会把支那和尚摩诃衍那的观点就等同为汉僧的一些观点。”其实这是错误的,这个一定要厘清楚。 [08′15″]

  希望大家学了这一段之后想一下,佛教把清净的见地流传至今是非常不容易的,因为它包括要祖师清净地讲说,后面要清净地传承;如果中间被破坏了的话,还要有大德发心,从给一个比丘授戒开始,一直延续到现在珍贵的比丘戒体的传承。所以,读了像是历史但是在讲述尊者的功德的这一段,希望大家能够好好珍惜流传到现在的这个清净的法流。 [08′54″]

  那么总集一下,这个“第二科、灭除对梵行以及戒定慧三学的损害”:总体而言,在雪域西藏的圣教前弘期,亲教师吉祥静命菩萨以及悲玛桑巴哇——莲花生大师共同建立了圣教的轨理,但是由于支那堪布对空性并没作透彻地理解,所以毁谤了方便分,反对任何作意思惟,以致圣教衰微。所幸的是嘎玛拉希拉——就是莲花戒大阿阇黎,详尽地驳斥了这种恶见,并且抉择佛陀的本怀,恩德至为深重! [09′34″]

 

附录:《万善同归集》

  问曰:“祖师云:‘善恶都莫思量,自然得入心体’;《涅槃经》云:‘诸行无常,是生灭法。’如何劝修,故违祖教?”

  答:“祖意据宗,教文破著。若禅宗顿教,泯相离缘,空有俱亡,体用双寂;若华严圆旨,具德同时,理行齐敷,悲智交济。是以文殊以理印行,差别之义不亏;普贤以行严理,根本之门靡废。本末一际,凡圣同源;不坏俗而标真,不离真而立俗。具智眼而不没生死;运悲心而不滞涅槃。以三界之有,为菩提之用;处烦恼之海,通涅槃之津。夫万善是菩萨入圣之资粮;众行乃诸佛助道之阶渐。若有目而无足,岂到清凉之池?得实而忘权,奚昇自在之域!是以方便、般若,常相辅翼;真空、妙有,恒共成持。《法华》会三归一,万善悉向菩提;《大品》一切无二,众行咸归种智。

  出处:永明延寿禅师述,《万善同归集》,《大正藏新脩大藏经》册 48,页 958(大藏经勘行会编,台北:新文丰出版社,2000)。

TBA


闻思题纲:​​

【全广题纲】广海明月第 312 讲 讨论题纲(一)/如英法师

  1. 对于莲花生大士的出生有哪两种讲法?
  2. 关于支那堪布和莲花戒论师著名的辩论,西藏史上称为什么?支那堪布和莲花戒论师的见解各别是什么?
  3. 有一些人可能会认为好像只要是支那的僧人就是这种见解,其实在这里边说这种说法和想法实际上是错误的。在《土观宗派源流》针对此说法如何辨析?
  4. 宗门,就是指禅宗。正统的禅宗的见解,在《六祖坛经》的偈子里怎么说?
  5. [8’15”~]现在可以学习到清净的法流,老师希望我们用什么态度来看待?

【全广题纲】广海明月第 312 讲 讨论题纲(二)/性传法师

  1. 请分别“悲玛桑巴哇”跟“嘎玛拉希拉”各是哪位祖师?他们各自的背景及殊胜功德为何?
  2. 老师要我们了解关于“支那堪布”的这个问题,请问支那堪布有哪些错误的观点?正确的见解应该是什么?此讲举出哪些依据?
  3. 3.老师希望大家学了这一段历史要知道什么?
  4. 请总集一下“第二科、灭除对梵行以及戒定慧三学的损害”的重点内涵为何?
References 参考资料:​​
  1. 廣海明月 – 大慈恩譯經基金會
  2. BW Monastery 吉祥宝聚寺 — GLOBAL LAMRIM II 全球广论 II
Recent Posts:​

Loading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