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广海明月】第259讲 自他一切利益,皆从教证二法出生(一)

Photo by kazuend on Unsplash

  好! 我提几个问题大家可以回答一下。 第一个问题,师父说:「这个概念如果不清楚的话,你就出了毛病了。 」刚听了这一小段,可以知道是哪个概念吗? 这里边师父讲到了因和果,如果因和果的概念不清楚的话就麻烦了! 但此处的因和果是指什么呢? [02′04″]

  好! 大家接着往下听。

获得功德事理分二:一知见广博获教功德事理,二如理修行获证功德事理。 今初。

  最头一段是自己的出身,这个出身家世圆满。 第二个呢,然后修学佛法,修学佛法,所以佛法一定有两个步骤,说佛的法——教、证。 教是因,你有圆满正确的教法认识作为因,照着这个教法去修持结这个果,所以教、证之间是互为因果的。 同样地,这个概念如果不清楚的话,你就出了毛病了,所以大师造本论的时候,前面就说「今勤瑜伽多寡闻,广闻不善于修要」。 就是啊这个因果没弄清楚,你没有这个因怎么感得那个果呢? 所以他现在这个造者第一点告诉我们:啊,先教,教是广博,那时候非常圆满的;然后这个教当中啊,又是先是世俗的,后来是出世的。 然后呢这个出世的当中的话,又分几个部分:戒、定、慧;这个戒当中又分成功别解脱戒、菩萨戒、金刚乘戒。 它每一个部分分得很清楚,它一步一步地上去。 [01′34″]

  好! 我提几个问题大家可以回答一下。 第一个问题,师父说:「这个概念如果不清楚的话,你就出了毛病了。 」刚听了这一小段,可以知道是哪个概念吗? 这里边师父讲到了因和果,如果因和果的概念不清楚的话就麻烦了! 但此处的因和果是指什么呢? [02′04″] 

  教、证法之间是互为因果的。 那么教、证法之间是互为因果的,又引出了哪一个偈子呢? 「今勤瑜伽多寡闻,广闻不善于修要」。 师父说这个因果没清楚的话,就没有办法感得「修要」这个结果,因为今勤瑜伽不能寡闻;广闻要善于修要,正确的应该是这样。 为什么呢? 因为如果我们想要得到快乐——离苦得乐的这个结果,就一定要照着正确的因去努力。 正确的因在哪里有呢? 就是在佛陀讲的教正法里有。 那么佛陀的教正法里为什么有我们离苦得乐的正因呢? 大家想一想。 [02′56″] 

  离苦得乐不就是照着我自己的想法、我的一套计划,然后把那个计划实践了,我就得到快乐、就离开痛苦了吗? 为什么要在佛陀的教法里边去找寻快乐的因呢? 而且还要在教正法的闻思上广博,这才是快乐的因,照着这样快乐的因修下去,我们才能得到快乐的果。 为什么是这样呢? 为什么不能照着自己的计划,要照着佛陀的计划呢? [03′29″] 

  我们有很多、很多的计划,都没有人为了把我自己弄得越来越苦所以订了一个、一个的计划,都是为了希望能够得到成功,得到像我想象的那样的快乐。 但是,大家知道我们学习阿底峡尊者的略传,在尊者「获得功德事理」的部分,第一步是对佛陀教法的教理部分取得了广博的教正法的功德,然后又在证正法的部分取得了证正法的功德。 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如果想要取得像阿底峡尊者那样不可思议的成功的话,也要像他这样对教法进行广大的闻思。 那么对于教法广大闻思,动力到底来自于何处呢? 来自于要离苦得乐。 [04′26″] 

  为什么说佛陀的教法里边有得到快乐、离开痛苦的正因呢? 其实如果你们先预习了的话,后面的段落是有谈到这个问题的。 这个先放这儿,我们接着往下听。 [04′42″] 

  我们现在往往有这种毛病,说大乘的啊,说这个小乘的戒不要。 这完全错了! 没有小乘的基本的戒就没有菩萨戒,没有菩萨戒就没有金刚乘的三昧耶戒。 你看,阿底峡尊者这么了不起的一位大上师,他学戒的时候,学得无所不通,当年小乘四个根本部,以及细分二十部派,每一个地方他分得清清楚楚,不相混杂。 然后去受了戒以后持的时候,哪怕最细微的戒,绝不有犯。 由于这个基础上面,然后再菩萨戒,然后再密乘戒。 正因为他如此,所以印度不管是小乘、大乘、性宗、相宗都佩服他,他也能够如理如量,解决每一部分的问题。 所以戒是这样,有了这个圆满的戒,得定,然后呢是慧,这个是自利方面。 [05′48″]

  这一小段我再提几个问题。 师父说在教正法中,会分先是世俗的,后来是出世的。 那么这个出世的当中又分哪几个部分啊? 戒、定、慧。 在戒中又分什么? 别解脱戒、菩萨戒、金刚乘戒,每一部分都分得很清楚。 现在有没有注意到一个问题? 出世的教法之中就有戒、定、慧,那别解脱戒、菩萨戒和金刚乘戒,都是让我们从轮回中解脱出来,以这个目的为根本的戒律,是不是这样? [06′35″]

  所谓”出世”,是不是从闹市里进到山里就是隐世呢? 在滚滚红尘的大城市里好像隐不了的,到山里就能隐,到山里好像就出世了? 不是这样! 它是要看我们所受的戒律,乃至我们对于戒律持守的状况。 所以还是区别于这颗心,因为受戒戒体的产生都是要在这个心上产生,而且戒是「警意之缘」,我们警惕的就是自己的心前后念的觉察。 [07′11″]

  在戒的部分,师父说有一个说法出现了,哪个说法? 说大乘的,小乘的戒不要,师父后面接了几个字:「这完全错了! 」注意! 不是这错了,是这完全错了! 全都错了! 没有小乘的基本戒是没有菩萨戒的,没有菩萨戒就没有金刚乘的三昧耶戒。 它是一个一个的基础,不能说我们修行大乘,然后别解脱戒不认真持,甚至抱着轻蔑的态度,这是绝对不可能解脱的! 而且会造罪呀! [07′52″]

  所以师父就又举说:「阿底峡尊者这麽了不起的一位大上师,他学戒的时候,学得无所不通。 」大家都知道把戒律学得无所不通,就算圣尊阿底峡那么聪明,也要花上时间啊! 当年小乘的四个根本以及细分的那些戒律,每一个部派他都分得非常非常地清楚,不相混杂。 持守戒律的时候,哪怕是最细微的戒,绝不有犯。 注意! 最细微的戒。 [08′28″]

  在这个部分略略一提,以后我们学《阿底峡尊者传》还有《宗大师传》的时候,会讲到这些大上师在最小的戒律上都是很认真的。 比如说在菩萨戒里将护有情心——这已经不是一条很小的戒了。 他说话的时候,一定是不会伤害别人——不害意乐是绝对的,乃至在脸色上都不让人不愉快,都不在别人面前皱眉呀、唉声叹气呀,或者带给别人忧愁。 在这些好像平常不会伤害到别人的一个情绪反应中,菩萨都在修炼不能带给其他人烦恼和痛苦,何况在更细微的内心律仪的持守上! 大家可以看到《阿底峡尊者传》里边很多关于他持戒的部分。 [09′19″]

  正因为戒律学得如此地精通,所以印度那么多宗派都佩服他,说他能够如理如量解决每一部分的问题。 [09′31″]

  师父是在持戒上非常非常小心的人,比如说师父在「过午不食」的这条律上一辈子都是兢兢业业,乃至在他身体非常非常弱的时候,他还是坚守着过午不食。 还有他的时间是按秒算的,所以他一秒钟都不会迟到。 像大家都知道扣钟的时候,师父也会听那个钟声——几秒钟开始扣的、速度如何。 [10′07″]

  很多大善知识、有一些高僧走路的时候非常地小心,好像怕踩痛了大地一样。 他持菩萨戒持得内心慈悲的程度,不要说去伤到地上的蚂蚁,就连没有蚂蚁的土地,好像都怕踩痛了一样,脚步都是轻柔的。 所以常常拿这些律仪来约束自己的内心的话,慢慢整个人就会变得非常地调柔、非常地寂静,那些粗猛的现行就都不见了。 大善知识在我们面前这样示现,我们就要这样学习。 我们的心就像野马一样,要把它拴上一个绳子,不然就会带着我们的三业跑到悬崖边上去,乃至会伤害别人。 [10′53″]

  这里边讲得特别清楚,阿底峡尊者对于戒律的闻思和持守,戒律学得无所不通,在持守方面,最细微的戒都不会有犯;万一有犯马上就当天忏悔,绝对不会隔夜或者就马虎掉了。 非常非常值得我们好好地效学,乃至生生世世都要效学这样一个持戒的典范! [11′21″]

TBA


闻思题纲:​​

【全广题纲】广海明月第 259 讲 讨论题纲/卢克宙学长

  1. 关于“教证之间是互为因果的”这道理:
    (1) 我们学佛的根本的动力(目标)为何?
    (2) 我们目前感受到的苦与乐,与佛法中开示的真正的苦乐,差异为何?
    (3) 我们自己有方法能完成这“离苦得乐”的目标吗?
    (4) “离苦得乐”的方法存在吗?谁有?
    (5) 我如何才能得到?因果关系为何?
    (6) 当下的下脚处为何?
  2. 关于“修行获证功德”的内涵中,广论特别强调尊者的戒功德,其理是:
    (1) 为什么戒是戒定慧三学的基础?
    (2) 为什么别解脱戒是菩萨戒及金刚乘戒的基础?
    (3) 为什么有人会误会:大乘行者不必修学别解脱戒?
References 参考资料:​​
  1. [廣海明月] 講次目錄
  2. BW Monastery 吉祥宝聚寺 — GLOBAL LAMRIM II 全球广论 II
Recent Posts:​

Loading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