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广海明月】第117讲 六祖悟道的故事

  这个故事为什么我要在这个地方请大家再听一下呢? 因为师父在第二卷讲的时候,师父的诠释的要点主要是说:多精彩的人都得要有善知识引领,没有善知识引领的话,实际上还是很难到达究竟的证悟的高度。 这里面师父就很强调啊! 我这一次再读六祖大师的故事的时候,我们可以看到这个弟子相。 你看! 他自己写的那几句,他一定知道是比当时的神秀大师写得深的,但是他的老师就是五祖大师还是命令人把它擦掉了,对他的证悟经验表示一样的。 这个时候,因为千里迢迢来寻五祖,想要了解「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乃至所有的意义到底是什么,所以六祖大师对善知识的做法没有什么想法,就乖乖的——师父用了一个「徒弟乖乖的」。 没有任何觉得我写得这么好,怎么老师觉得跟他平等,一样都擦掉了呢? 应该至少评论几句或者心里有什么想法,全都没有! 这个地方大家可以想一想。 [14′45″]

  前一节课我们讲了「今勤瑜伽多寡闻,广闻不善于修要」,在这里边师父很强调修行一定要从听闻开始。 那么修行一定要从听闻开始吗? 在传承祖师里都是这样的吗? 有没有不一样的示现呢? 可能有些同学心里也会现起这样的一个想法,所以师父就给我们讲了六祖大师的故事,是在新版的《广论》第一卷的部分。 [00′43″]

  我这里举一个简单的实际上的事例、比喻来说明。 在这个整个的汉人的中国人的历史上面,有很多了不起的大祖师,这个大祖师当中有一个最了不起的大祖师之一,是禅门的六祖惠能大师。 他是南方人——岭南,拿现在来说的话广东一带。 他是初唐人,那个时候那个地方叫南蛮,就是没开化的地方。 他有一天在乡下,听见有人念《金刚经》,念《金刚经》就念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他就恍然大悟,开悟了。 我们说:「哦! 这个六祖大师这个人真好了不起! 」我们现在很多人念了《金刚经》,念了一辈子,一动都不动,像木头一样。 我想在座大家很多人都念过《金刚经》嘛,我也念过很多遍,什么都不懂;听人家讲过,还是不懂。 他既没有听人家讲,就这么念一遍,开悟了,应该说,他自己就懂了吧! 实际上是不是呢? 不一定。 这个故事的下面,我是只叙述这个很简单的一部分。 那因为他听见了说:「啊,这么好啊! 」他就问这个人,这个人说:「啊! 我是不懂,我随便念。 现在有一个祖师,他在黄梅,黄梅五祖,哦,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大德! 你去找他。 」所以他就专门向北方,最后到这个黄梅礼五祖。 [02′47″]

  那么这里有一个公案,五祖要传法啦! 然后这个《坛经》上面你们自己看一下,我只是简单说一下。 说:「现在我要传那个法了,看看你们这么多弟子,哪一个最精采就传给谁! 」结果叫他们写一个偈。 他那个时候有一个上座,换句话说那个弟子当中最了不起的一个,大家认以为这个最了不起的上座,他写了一个偈。 他自己虽然是了解,可是他不敢拿上来,说万一老师说不对,那不是不好意思吗? 这样。 所以他想了半天,又不敢拿上去,但是呢,大家都等着他,不拿出来又不行,所以他就叫人家写在这个墙上面。 所以他就写在墙上:「身如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令染尘埃。 」就这样。 大家一看,「啊,好了不起! 」就这样。 那结果呢? 这个实际上这个偈表示条件还不够,不过他的那个老师就说:「那这样去用功已经不错啦! 」那最后大家就拿这个东西去念。 这个六祖大师听见人家一念,那时问他:「你念的什么啊? 」说有这么一回事情。 六祖说:「这个、这个不行! 这个不行! 」六祖居然说这个不行,「那难道你也懂吗? 」「对,我也懂啊! 」所以他也跑了去也写一个。 他就跑到那同样的地方叫人家写一个:「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 」非常有名的公案哪! 啊! 大家觉得,一看那个偈晓得那个六祖何等地了不起! [04′44″]

  从这个故事里面我们会听见,以为六祖大师听了《金刚经》就懂了。 实际上你说他不懂吗? 不对。 是,说他懂吗? 下面还有个故事,我讲下去你们就知道。 结果大家哄起来了,这个,五祖在里边听见有人外面那儿哄,一看! 这样,一个偈。 五祖是一个脑筋,那这种人,祖师当然晓得,晓得这个是六祖写的。 这个偈是通常说明心见性了,可是他现在如果传给他的话,这个下面就要起哄啊! 那譬如说我们现在这地方,那个上座都没有份,我随便挑一个张某某给了他了,那你们大家会不会气他啊? 这个很可能会这样的现象啊! 这个故事就有很类似的这种状态。 他平常嘛处处地方就不行,来了是最晚来的一个,而且是南蛮一个蛮子,话都不通的,这么一个人,这样。 所以他也是说:「抹掉了! 」说:「也一样不行、一样不行! 」那既然是老师说不行,也就算了! 实际上他是有名堂的,可是他那个师徒之间都不动声色,老师也没有说什么,那个徒弟乖乖的。 那六祖去了以后干什么? 去舂碓米,换句话说,拿现在来说,做苦工。 我们现在这里不会做这件事情啊,那给你打扫厕所、跑去到院子里面一天到晚忙这个,这样。 [06′20″]

  那后来有一天,经过了好几个月。 他在那地方做了几个月? 做了八个月苦工,也从来没有老师给他讲什么话,他也不会觉得:「什么? 把我跑得来,一丢,丢了八个月,理都不理我啊! 」他也没这样。 有一天,那黄梅五祖好像跑出去散步,随便七转八转就跑到那个舂米的地方去,看见他正在舂米。 他就问,说:「你那个米舂熟了没有啊? 」「舂熟了。 」这个大家现在不太懂,我简单说一下。 那个米啊,不像现在用机器打的。 以前有一种粗的磨子,它磨了以后,那个米——不是本来是稻,稻你们知道吧? 稻不是外面有保护的那个吗? 那个里边有粗糠跟细糠。 第一次磨了以后,那个粗糠磨掉。 那种磨子我小的时候还曾经看见过,可是已经用不着了,那时已经有机器来了以后。 他先把那个东西磨一下,那个粗糠磨掉了。 粗糠磨掉了以后呢,然后一般的人家就有一个石臼,他就去在里边用一个东西来舂。 那舂了以后,然后这个细糠慢慢地就米与米之间大家摩擦,那个细糠就脱掉。 [07′47″]

  那么像这种人多的地方,那个舂的那个石臼有大有小的,像那种大的道场都是很大的,所以他六祖大师专门做这件事情。 然后因为他身体比较瘦,要舂那个米的,要把那个,那是一个杠杆的原理,他要把它踩下去,一松,那个石头就「蹬! 」一下,使那个舂子就舂到那米里边,这样。 所以因为这个六祖大德身体很瘦小,那力量不够,所以他身上面绑了一块石头,然后踩在那个舂子上面的话,石头加重了,把那个抬起来,一放,掉下去。 这样一件事情。 所以慢慢、慢慢地碾掉那米的糠,那细糠舂掉了,这样子那个米就舂熟了。 舂熟了以后筛一下,筛一下那个糠就筛掉了,那个米就留下来了,就这样的一件事情。 [08′53″]

  所以那个黄梅五祖啊,就跑过去,到那个石臼旁边拿了一个杖,敲敲那个石臼:「这个米熟了没有啊? 」他就问了这个六祖这样的一句话。 六祖怎么回答啊? 「已经熟了很久了,但是还欠一样东西。 」「欠什么? 」「要筛一下。 」这个舂米本来就是这样。 那么他们师徒两个的对答,你们懂不懂啊? 我们平常粗枝大叶去看,不懂的。 那事实也就是如此嘛! 譬如说,你们在那儿扫地,我就跑过去问:「扫好了没有啊? 」你们说:「扫好了,只要把它畚斗畚起来,丢出去就完了! 」就是这样。 这个是一个现成的一个状态,所以五祖就问。 「那么好。 」问完了以后,也就像家常便饭不动声色,那五祖就回过头来,就走了。 他拿了一个手杖,回过头来的时候拿那个手杖,譬如说,本来我是面对着这个石臼来问话,那个五祖,等他回过头来,他背对着;等到他背对的时候,拿那个手杖就在那个舂米的石臼上面敲了三下,「笃、笃、笃! 」敲了三下,那个好像一个无意识的动作这样,走掉了。 [10′19″]

  实际上这个里边都是玄机啊! 他那个对答、背过来、敲三下,都是玄机。 所以那天晚上半夜里三更,那六祖就偷偷地跑到五祖的房里去。 五祖在那儿等着他,他就拿了《金刚经》来给他讲道理,就这样。 然后讲的时候,他用他的袈裟,那个袈裟把它遮起来,所以不让人家知道。 他到底说什么? 不知道。 可是有几句话,那个六祖说:「啊! 何期自性本具万法,何期自性……」如何如何,那个《坛经》上面都有说这个话。 [11′08″]

  我为什么要特别讲这句话呢? 就是说,六祖大师在八、九个月以前,实际上应该算起来,从岭南到这个五祖的道场要走好几个月,假定说一年以前,已经听见了,一听《金刚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已经了解了。 结果又跑到五祖这个道场住了一年,一直等到半夜里边,那五祖拿了《金刚经》给他讲,他说:「啊,原来是这个样! 啊,原来是这个样的! 原来是这个样的! 」说了很多「原来这个样」,那表示他本来懂不懂? 原来并不懂。 我们呢? 个人由于个人的脑筋,这个灵敏程度的不一样,多少会讲一点。 比如说我们现在来讲,看了以后,或者讲了以后,你说:「啊,懂了,懂了! 」多少会懂一点,懂一点什么? 文字相。 文字相上面也有深浅的不同,或者文字的内涵多少有一点体验,可是它究竟的内容,这个地方就告诉我们,就像六祖大师这么了不起的人,究竟的状态当中,究竟的这个状态,一直等到他老师讲才体会得到。 [12′32″]

  六祖大师的故事听完了。 可能很多同学对于六祖大师的故事很小就知道了,我也是。 那个时候应该所有的佛教青年都觉得六祖大师好像是偶像一样,很崇拜六祖大师。 像这个公案其实都已经看过很多次了,但是还是过一段时间就看一遍、过一段时间就看一遍。 尤其是对于六祖大师写的:「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这个也会放在心上去想一想是什么意思,但多半也想不清楚,实际上不学毗钵舍那也很难想清楚。 [13′15″]

  这个故事为什么我要在这个地方请大家再听一下呢? 因为师父在第二卷讲的时候,师父的诠释的要点主要是说:多精彩的人都得要有善知识引领,没有善知识引领的话,实际上还是很难到达究竟的证悟的高度。 这里面师父就很强调啊! 我这一次再读六祖大师的故事的时候,我们可以看到这个弟子相。 你看! 他自己写的那几句,他一定知道是比当时的神秀大师写得深的,但是他的老师就是五祖大师还是命令人把它擦掉了,对他的证悟经验表示一样的。 这个时候,因为千里迢迢来寻五祖,想要了解「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乃至所有的意义到底是什么,所以六祖大师对善知识的做法没有什么想法,就乖乖的——师父用了一个「徒弟乖乖的」。 没有任何觉得我写得这么好,怎么老师觉得跟他平等,一样都擦掉了呢? 应该至少评论几句或者心里有什么想法,全都没有! 这个地方大家可以想一想。 [14′45″]

  接着呢,他还在那做苦工,从早到晚忙。 这里面最感动的是,说六祖大师比较瘦小,他居然在腰上绑了一个石头。 你看! 像他做这个苦工是多么地用心啊! 一点点投机取巧的心思都没有。 大家都知道如果在腰上绑一个石头的话,天天磨、天天磨,那不是磨一天、两天哪,快到一年吧! 八、九个月这样的时间,所以一定是很辛苦的。 看六祖大师的人品啊! 就做舂米这样一个事情,是非常非常认真地做。 而且过了这么长时间,五祖大师去看他,他俩的对话,师父特别还把这个对话用现代版的方式再给我们讲一下。 师父说:「扫好了没啊? 」说:「扫好了,只是用畚斗畚起来丢出去就完了。 」就这样一个简单的对话。 [15′38″]

  在这里边要讲一个什么样的道理? 就是对于一个希求于法的弟子来说,善知识的每一句话、每一句话,他都会觉得是在点化自己,或者在警醒自己什么内涵。 所以对于一个准备好了的心来说,善知识的一举一动他都非常地明白。 像我们要学六祖大师,观察一下自己,就算老师明明白白地讲都听不明白,对吧? 还要讲很多遍,然后要讨论,还是听不明白。 如果说拿着一个手杖在那个石臼上敲三下,「咚、咚、咚! 」不知道会想出什么样子来? 不知道是会想成什么花样来? 六祖大师他们师徒都没有讲话的,就知道:「哦! 原来要给我传法了,要给我讲经了。 」非常地低调。 师父非常非常生动地给我们讲了六祖大师的故事,我们要好好地努力,成就弟子相! [16′42″]

  我讲了这个六祖大师的例子,再想一下:欸! 不是所有的人都要从听闻开始吗? 六祖大师也没广闻啊! 他就是听别人念的《金刚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就突然开悟了! 然后就生起了去寻觅《金刚经》要义强烈的道心。 那也不是所有的人都一定要广闻啊! 我们会不会有这样的疑问呢? 如果有这样的疑问的话,接下来师父在旧版《广论》就解释了。 [17′15″]

TBA


闻思题纲:​​

【全广 II】第 117 讲 讨论题纲(一)/性贤法师

  1. [00′00″]~[04′44″] 师父怎么形容六祖大师呢?为什么这样形容呢?
  2. [04′44″]~[08′53″] 请大家在文里头找一下,师父讲了六祖大师有哪些功德?
  3. [08′53″]~[12′32″] 在这个段落中,师父教了我什么?

【全广 II】第 117 讲 讨论题纲(二)/如得法师

  1. [12′32″]~[17′15″] 收摄一下老师讲的要点,老师立了什么宗?
References 参考资料:​​
  1. [廣海明月] 講次目錄
  2. BW Monastery 吉祥宝聚寺 — GLOBAL LAMRIM II 全球广论 II
Recent Posts:​

Loading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