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广海明月】第101讲 透过听闻,了解“境、行、理、果”

  那么我们的内心,研讨《广论》之前要准备好一个大乘的发心——为利无穷无尽的有情,我们必须去希求无上菩提,这一节课的听闻如果由趣向于无上菩提这样的一个目标所摄持的话,那么生生世世我们由于这节课积累的福德, 犹如一滴水融进了大海是没有穷尽的。 与其没有特别特别地观察、策励自己的大乘发心,和认真地策动自己哪怕是相似的一个大乘发心,这两者都用了相等的时间听闻,而有策动的很显然是占了非常大的便宜。 我们都是花了同样的时间、同样的体力,可是一旦有一个殊胜的发心在摄持的时候,对自他来说,利益都是非常非常大的。 [03′21″]

  大家好! 又到了我们一起学《广论》的时间了。 这次我们将要听闻的这一小段,不知道大家课下有没有认真地听闻一下? 原来在研讨班的时候,要研讨下一节的时候,通常大家都会很认真地多听几次,甚至有的是小组的——就是不是大班,是小组的——大家在一起讨论讨论。 这样的话,等到大班研讨的时候,就是第二轮或者第三轮了,那个时候就会对我们所提出的问题有更深一步地了解,而且让我们的思考更具有一个很广阔的角度,而且有些问题和回答听起来也是非常有趣的、非常有意义的。 [00′58″]

  那么在听闻之前,请大家还是要好好地观照一下自己的三业,比如说我的身体现在在做什么? 要仔细地看一下。 这样观察的时候,有时候可能会发现我的身体是处在一种紧张不舒服的状态,或者呼吸不是很通畅,这样的话,自己就做一下调整,调整一下姿势。 那么再观察一下:我的内心现在有没有准备好要研讨《广论》呢? 还是我的心在刚才的续流? 续流很猛还没有停下来。 所谓的观察三业,就是此时此刻我的身体在做什么、我的心在想什么,要有一个明确地了知。 当我们明确地、清晰地知道我此刻在做什么的时候,我们就可以接下来调整自己身体的姿势,让它处在一个比较愉悦、比较威仪的状态。 [02′20″]

  那么我们的内心,研讨《广论》之前要准备好一个大乘的发心——为利无穷无尽的有情,我们必须去希求无上菩提,这一节课的听闻如果由趣向于无上菩提这样的一个目标所摄持的话,那么生生世世我们由于这节课积累的福德, 犹如一滴水融进了大海是没有穷尽的。 与其没有特别特别地观察、策励自己的大乘发心,和认真地策动自己哪怕是相似的一个大乘发心,这两者都用了相等的时间听闻,而有策动的很显然是占了非常大的便宜。 我们都是花了同样的时间、同样的体力,可是一旦有一个殊胜的发心在摄持的时候,对自他来说,利益都是非常非常大的。 [03′21″]

  今天我们会开始听「今勤瑜伽多寡闻,广闻不善于修要,观视佛语多片眼,复乏理辩教义力。 」好! 如果大家准备好的话,那我们就开始听一小段。 听的时候,注意! 要专注、专注! [03′53″]

  那么再下面那个呢? 第二个叫造论的宗旨,有了这个归敬以后,那么他要开始造论。 说我造这个论,是为什么原因呢? 目的何在呢? 我希望达到什么样的效果,什么样的效果呢? 那我们看一下。 [04′16″]

  今勤瑜伽多寡闻,广闻不善于修要,观视佛语多片眼,复乏理辩教义力。

  说这个现在很多修行的人哪! 「瑜伽」翻成中文叫作相应。 真正讲修行的,不单单是嘴巴上面空讲,一定要跟教的道理,你跟它行持相应。 所以通常瑜伽分成境、行、理、果,就是说什么境界我们所对的,那么你怎么去行持,根据什么道理,产生什么结果等等,一定的。 等到你修行到什么程度,那么你就有什么的结果,一步一步,不是单单讲一个空话。 [05′04″]

  我们先听这一小段。 不知道大家听这小段会不会认为师父在解释「今勤瑜伽」的「瑜伽」、这句话里的「瑜伽」? 但是我听这一段,我会认为这一小段,师父实际上讲了一个真正想修行的人他的正常状态应该是什么样的。 [05′29″]

  所以在这里边,你看师父说:「真正讲修行的,不单单是嘴巴上空讲,一定要跟教的道理,你跟它行持相应。 」在这里边再一次提到了「真正」二字,在前面师父也提到过很多次。 如何对真正两个字我们去比对内心观察一下呢? 可能很多时候我们都会觉得「我很认真修行」,但是师父为什么一再要提说:「真正讲修行的,不单单是嘴巴上空讲的」? 这个真正二字,我会觉得值得我们一直揣测下去、揣摩下去。 [06′12″]

  接着师父提到了「境、行、理、果」,这个境、行、理、果出自于唐朝的窥基大师他的《成唯识论述记》,那里边的原文是说:「言瑜伽者名为相应,此有五义故不别翻。 」这个「瑜伽」就是相应的意思,这个有五种的意思,所以不作另外的翻译,就是它是音译。 下面还是原文:「一与境相应,不违一切法自性故;二与行相应,谓定慧等行相应也;三与理相应,安非安立二谛理也;四与果相应,能得无上菩提果也;五得果既圆利生救物,赴机应感药病相应。 此言瑜伽,法相应称,取与理相应,多说唯以禅定为相应。 」这一小段,其实就是师父解释这个境、行、理、果,说它是分四个角度来诠释,一个真正想修行的人,他所要具备的这一切条件。 [07′31″]

  前面那一段,他说:境相应的话,就是不违一切法的自性;行相应,就是要跟定慧相应;第三个与理相应,就是「安非安立二谛」,就是说是二谛还是不是二谛,二谛是遍于一切的。 四与果相应,这个果是怎样呢? 一定是无上菩提的果,得果之后就利乐有情。 他这里边取相应的意思。 后来他说:「多说唯以禅定为相应」,有一些人就把它这样理解了。 [08′07″]

  师父在讲《备览》的第十一卷也有这样相关的,那个时候师父解释「教、行、果」,说:平常是有不同的开合,各家都是不同的,贤首宗就用信、解、行、证。 教、行、果有的时候也叫「境、行、果」,名字是不同的。 教是说明道理,启发我们的信解,详细的就叫信解,简单的就叫教;行就如何行持;最后证得果。 关于教、行、果三方面,说得最清楚明白,而且大纲最完整的有一本特别的论。 师父说:这本论跟《广论》有特别的因缘,这本论就叫《现观庄严论》,是弥勒菩萨造的。 太虚大师在《现观庄严论》当中有一篇序,他有一段话说:「除非是补处菩萨,除了弥勒菩萨这样一个了不起的大菩萨,没有一个人能够这么简单明暸把全部的宗要都说得这么清楚。 这三样东西是从凡夫地一直到究竟佛果,他说得清清楚楚。 」 [09′16″]

  这三样东西就是境、行、果。 师父后来又解释一下说:这个果就是指佛的法身,换句话说境就是凡夫是什么、圣人是什么;从凡夫转到圣人该做些什么行为;透过种种的行持,能够把凡夫身转成佛的圆满的法身。 所以大家可以看到在《备览》里师父还是这样解释。 所以怎么样从一个凡夫到佛地,它的修行应该修出来的次第、教理,我们是应该先听闻的。 [09′52″]

  师父在这一小段,揭示了一个真正讲修行的人一定要跟教的道理相应,还要跟行持相应。 [10′02″]

TBA


闻思题纲:​​

【全广 II】第 101 讲 讨论题纲(一)/如华法师

  1. [00′00″]~[03′21″] 讨论一下,老师前面做的前行提到哪些重要的观点?
  2. 何谓观察三业?这个习惯我们有吗?平常有刻意去培养吗?
  3. [03′21″]~[10′02″] 针对这个偈颂师父的诠释是什么?

【全广 II】第 101 讲 讨论题纲(二)/如得法师

  1. [03′21″]~[10′02″] 这段当中最主要成立了什么宗?
  2. 老师如何带领我们趣入这个宗?
  3. 老师引了很多经论来解释这段,老师为什么用这种方式来带领我们趣入这个宗?
References 参考资料:​​
  1. [廣海明月] 講次目錄
  2. BW Monastery 吉祥宝聚寺 — GLOBAL LAMRIM II 全球广论 II
Recent Posts:​

Loading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