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广海明月】第363讲 勤学清净正法,摧伏自他苦因

【广海明月】第363讲 勤学清净正法,摧伏自他苦因

“那么什么道理呢?”师父在这里举了什么呀?“苦”可以吗?勉强可以,眼前可以体会得到。那么“集”呢?苦的原因就看不到了,对不对?看不到的原因是什么?举一例,因是如何生果的,业感缘起是怎样的,对不对?因为是“不是眼前能看得到的东西”。那这个问题就有点玄了,不是眼前能看得到的,然后我们又希望它在眼前可以体会得到,对不对?那这件事要怎么办呢?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奇特的学习方式?眼前又看不到,然后它眼前又可以体会得到,那用什么样的办法能让别人也领会呢?所以,一定“自己要亲自地体会得到,眼前当下认识”,如果不是这样的话,是没办法给别人说清楚的。02:11

《广论》就像一棵大药树,但是也只有医生才能信手摘一片叶子就可以治病。在学习师父的讲解的时候,发现师父怎么那么了解我们呀?把我们研究得透透地,抓烦恼现行,真是无处可逃,准确至极!00:22

那么接下来我们的注意力要放在“这个道理”,对不对?到底要学习一个什么样的道理,我们才能够帮忙自他摧伏痛苦、烦恼?而且这个道理不去观察的话,它为什么不是眼前看得见的,又是很不容易懂的呢?00:42

大家可以听一听师父是怎么讲的。如果这一段你们忘了的话,可以重听一遍。是从“那么什么道理呢?”开始,到“所以叫不现彼难宣。” 00:57

那么什么道理呢?”师父在这里举了什么呀?“苦”可以吗?勉强可以,眼前可以体会得到。那么“集”呢?苦的原因就看不到了,对不对?看不到的原因是什么?举一例,因是如何生果的,业感缘起是怎样的,对不对?因为是“不是眼前能看得到的东西”。那这个问题就有点玄了,不是眼前能看得到的,然后我们又希望它在眼前可以体会得到,对不对?那这件事要怎么办呢?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奇特的学习方式?眼前又看不到,然后它眼前又可以体会得到,那用什么样的办法能让别人也领会呢?所以,一定“自己要亲自地体会得到,眼前当下认识”,如果不是这样的话,是没办法给别人说清楚的。02:11

比如说持戒的经验。当我们的心对境的时候,就跟著无始劫来的习气跑了,这一点能不能当下认知到呢?最初学会把烦恼习气和正念分开,要在自心上观察抉择,对境时,自己的正知力要能够知道、能够判断现起来这种东西是个苦因,比如说有的时候苦因的念头现起来,自己能不能判断得出来呢?譬如贪烦恼,然后它的特点是有时候会带有乐受的,有的乐受的结果就是三恶趣、甚至是开启地狱的门,就看我们是烦恼到什么程度,这就是一个苦因。可是如果从非常表面的感觉来看,它的感觉是貌似乐受,但是它却是一个著实的苦因,而且有的是极其强烈的苦因。所以它显现的东西,跟它结果的感受是完全颠倒的。03:23

那么在这种状态下,如果我们把它颠倒过来的经验不足的话,就会蒙昧于生起来的这个感受,也就是那个所谓的乐受,而忘记去衡量、去观察、比对那个结果,因为观察之后发现──乐受的感觉是如此地短促,而为了这个乐受堕落恶趣的果报却那么漫长!这样我们抉择之后,如果这个概念能够算得过来,是没有人愿意为这么点的蝇头小利,去地狱里受苦的,没有人想这样交换自己的生命。师父把贪欲形容成鱼饵,就为了那一口鱼饵,鱼就失去了生命;迷惑于贪烦恼中的人,还有各种烦恼的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但是愚痴的时候就容易犯这些错误,所以如果自己要学或者能够引导他人,这个经验是必须非常非常纯熟的。大家认为呢?04:31

还有,为什么善知识的德相第一个就是戒的功德、戒律,他一定要向内调伏,就是“森然万境,何事非持”。当他对境的时候,他把他自己持戒这个经验,比如师父说:“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这样一个状态,他是怎么样用生命去实践这个状态的。所以我们获得的真理很少的时候,我们会很怯懦、有时又很大胆──在不该怯懦的时候怯懦,在该勇敢的时候却不够勇敢,这都是颠倒的。一旦我们学习了真理,然后会了取舍法之后,我们将会为正义、会为正确的勇敢,为罪业而怯懦,不敢造次。05:24

所以持戒都是非常小心的,不敢去放纵自己。那么就这一点来说,对境如何去提正念,然后如何正知──迅速地看到正念不见了然后马上提起正念?我们在讲到止观的时候,这个所谓的“耽著乐受”,有时候就是串习,你越串习,就越不出来,然后越出不来,烦恼它就会越重;瞋习气也是一样的,也透过串习而变得特别地强烈。这件事我们如果不停止的话,我们就没有办法出离。那这一生还不出离,来世就更惨;此时不出离,再串习两小时就会更严重!06:07

而善知识的这个德相,因为他这个功夫一定是练出来的,练出来之后,我们跟随在善知识的身边能够学到什么?学习到他持戒的这个本事、这个功德,对不对?才能够学到善知识这些看家的功夫、这些真本事!所以我们亲近善知识、亲近善友,最需要得到的一个眼前的利益,就是来世得人身嘛,来世得人身,一定要持戒呀!净戒为根本、施等为助伴,清净持戒就是人身的基础啊!所以我们的善知识的德相,才是戒功德要超胜,我们跟随这个善友或善知识,他一定戒德超胜自己。一般都是远超胜自己的,如果不如自己,那可能就不能为善知识了;如果不如自己,那你跟著他有可能也就下去了。07:09

所以师父在这里边提到说:为什么想要利益众生之后,接著想要摧伏他人的痛苦要勤学,勤学要教会一个人如何地学习?因为这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练就的功夫,是要在经典上学,学了之后对境要实战,然后每天要看著自己的心,就是一个念头、一个念头这样的淬炼,然后一天一天、一个月一个月、一年一年地这样练出来!所以修行人才能够背离无始劫来的习气,离开欲尘,对不对?才能过上那种离欲的人生,然后在离欲之后觉得满心清凉、满足,而且又无限地欢喜。所以这些一定要战斗烦恼,这也一定要经验传承。08:01

提到“苦因”的这件事,苦因的本质和它现起来的感觉,有的时候是反的,是颠倒的,而且这仅举是一个什么?因果。那空性呢?还有后面很多的,还是“不现彼难宣”啊!08:17

谈到这里的时候,我们可以再反观一下自己:当我们想要去帮忙一个人的时候,我们想到的深度是去摧毁他生命里的苦因吗?我们是基于这个的一个原因去靠近一个生命、想要帮忙一个人吗?摧毁他生命的苦因。我们有看到那个苦因吗?有用我们的心眼观察到那个苦因吗?当观察到那个苦因后,有没有确定帮忙他的次第是什么?那么他遇到的最难的点会是什么?有这样详细地抉择过吗?就是为他人详细地做个计划。然后当这个最难的点出现的时候,用什么方法?这一路的艰辛要怎么陪伴?是不是这都是一个发心要摧伏自他苦果的这样的一个人──就是菩萨的发心要学的、要算的,对不对?他真的是要计算的──这个有情能不能爬上这个坡啊?次第要密一点吗?要准备多少水啊?要粮食啊,然后还可能要准备药,因为他会受伤啊!然后帮他完成这次登顶,也就是这次对他自己生命的超越。然后在这一路的陪伴、摸爬滚打中,教一个人、陪一个人,学习怎么样地去看到他自己的苦因,又怎么样地对治他的苦因、战胜他的苦因,用清净的法。09:56

那么清净的办法是什么?是不是直达目标的办法?直接离苦得乐的办法?那直接离苦得乐的办法到底是什么?是不是佛陀的教证二法?要想摧伏自他的苦因和苦果,一定要勤学、勤修诸大教典,否则“彼方便生因,不现彼难宣”啊!10:25

TBA


闻思题纲:​​

References 参考资料:​​
  1. 廣海明月 – 大慈恩譯經基金會
  2. BW Monastery 吉祥宝聚寺 — GLOBAL LAMRIM II 全球广论 II
Recent Posts:​

Loading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