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广海明月】第356讲 修道的主体与支分

【广海明月】第356讲 修道的主体与支分

在跟师父学习的时候,会发现师父描述一个东西的时候,用很简练的语言,但是会很详尽。师父把这棵树讲得这么仔细的原因,它是喻为这个法,这么多的法就像一棵树一样,我们要耐心地去分哪个是树根、哪个是主干、哪个是叶子和花果,要耐心地去学。不是说好像这一棵树就是一个枝、一个根,什么都没有了,像一个竿子一样;它不是这样的,它是很丰美的一棵大树。而且在后面这一段师父还说:学佛法是如此,有这样的一个层次,所以才分这么多。所以同样的道理,可以运用在世间法上面。然后接著有一句话说:“没有一个例外,没有一个例外。”两遍。03:20

上次我们研讨到“达彼一切悉无违者。谓于此中解了是一补特伽罗成佛之道”,接下来是:“此复随其所应,有是道之正体,有是道之支分。”现在我们来听一下师父的解释。00:20

继续:

此复随其所应,有是道之正体,有是道之支分。

那么这么多东西,说修道为什么要这么多呢?哪!道理很简单,有的是它的主干,然后呢有的是它的支分。譬如说一棵树一样,最根本的一个根,根上面然后上面一个主干,主干上面其他次要的几个大干,大干然后再分成功中枝,中枝变成功小枝,小枝变成功最细的,然后什么树叶、花、果,行了!整个地圆满起来就对!现在我们修学佛法也是如此,也是一样地有它的这样的层次,所以才分得这么多。所以我们同样的这个道理,可以运用在世间一切法上头,没有一个例外,没有一个例外。一棵树固然是如此,我们念书,我们做任何事情,吃饭等等,样样东西都有它。譬如说我们吃饭,吃饭实际上并不单单是饭,还要有菜,你有了饭、有了菜,对不起,没有碗还不行,这个很明白嘛!没有一个事情例外的,哪一个是主,哪一个是从,这个概念,佛法也是如此。01:47

在这一小段里师父举了一棵树的例子来说明:“说修道为什么要这么多呢?”大家记不记得一开始我们遇到《广论》的时候,会觉得:“哇!《广论》这么厚,怎么能够学得懂、学得完呢?”可是现在学了很多年之后,我们就会觉得在学五大论的论典的时候,也不会觉得特别惊讶了。为什么呢?因为有的是道之正体,有的是道之支分。02:20

在跟师父学习的时候,会发现师父描述一个东西的时候,用很简练的语言,但是会很详尽。师父把这棵树讲得这么仔细的原因,它是喻为这个法,这么多的法就像一棵树一样,我们要耐心地去分哪个是树根、哪个是主干、哪个是叶子和花果,要耐心地去学。不是说好像这一棵树就是一个枝、一个根,什么都没有了,像一个竿子一样;它不是这样的,它是很丰美的一棵大树。而且在后面这一段师父还说:学佛法是如此,有这样的一个层次,所以才分这么多。所以同样的道理,可以运用在世间法上面。然后接著有一句话说:“没有一个例外,没有一个例外。”两遍。03:20

但是这个部分在听到的时候,我会觉得跟我们平常对一个事情的思路──我不知道诸位的想法──有些人的思路是比较简单的,有些人的思路太过复杂,就是他没有系统化。这里边这棵树是根、茎、叶、花、果,它都是非常了了分明的,没有什么混杂──根是茎、茎是花,没有这样的东西,它是非常清晰的,有总体、有支分。03:51

我们一直在学教理这样的过程中,慢慢地对我们的生活也会沿著道次第找出它的主体到底是什么,它的枝杈到底是什么。比如说我们对一天生命的计划安排,这一天生命最主要的主体是什么?如果我们发希求后世之心,那么就要好好地持戒;如果是发一个厌离轮回的心,那我们就要好好地修戒、定、慧;如果是发一个大乘的心希求一切智智的话,我们就一定要特别在意“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这样的一个持守,所以它这个主体是非常明晰的。04:29

好!接著听下一段。

此中诸菩萨所欲求事者,谓是成办世间义利,亦须遍摄三种种性所化之机,故须学习彼等诸道。

我们现在已经有一个认识,说我们现在了解的,真正要修学佛法的话,不管你愿不愿,他最后的话,一定要走上这条路。这个话好像有一点,我们刚开始有一点不大习惯,为什么叫不管你愿不愿?应该这么说,你如果正确地了解以后,没有一个人不愿,叫你不做,你也不肯。为什么啊?简单极了──去苦,去苦!所以佛告诉我们“无苦无出离”。在我们不懂之前,的的确确只想要求,只想自己求的那个;等到你了解了越多,自然这个概念会改过来。我们现在所以要去忙这些,所以不愿去多忙这些,为什么呢?就是你要求你快乐的,不想麻烦。如果说你有一天了解了这个结果,不但是没有给你快乐,而且带来大麻烦的话,谁都不愿意染上这些,谁都不愿意染上这些。06:01

好!提问题。第一个问题:师父说:不管你愿不愿意,他最后一定要走上这条路。为什么这样讲?理由是什么?谁答一下?(因为对离苦得乐没有真正的认识。)(因为去苦。)我听到两个答案。说:“因为去苦”,对不对?所以不管愿不愿意最后一定会走上这条路。是因为去苦吗?去苦前面有没有一个层次?“正确地了解以后,没有一个人不愿”,而我们了解什么了?了解了什么?“去苦”,对不对?佛法的意义。06:48

那就再回答一次。为什么有人不愿意呢?因为他没有正确地了解。没有正确地了解什么呢?佛法的目的是要去苦的,或者说这个道的正体和道的支分讲的都是要去除痛苦的很多方式。然后接著师父是沿著“去苦”讲的,还是沿著“正确地了解”讲的?还记得后面那一段吗?“在我们不懂之前,的的确确只是想要求,只想自己求的那个”,自己求的那个什么?苦因、苦果吧!是不是?然后等到了解越多了时候,概念就会改过来,是这意思吗?在此处是这意思吗?所以说我们现在要去忙这个,所以不愿意忙这个,为什么呢?因为我们“要求你快乐的,不想麻烦”,如果有一天了解了这个结果,不但没有快乐,而且带来更大的麻烦的话,谁都不愿意染上这些。07:52

其实在这一小段里边,揭示了一个人了解了正确的离苦得乐的方法之后,他就会把那个伪宗──就是不是离苦得乐的办法──那个思路去掉了,他会找到一个真正的离苦得乐的方式。而这个真正的离苦得乐的方式一旦他了解了之后,他就会喜欢忙这一些,喜欢去忙真正的离苦得乐的办法。对不对?有听到这些吧?08:22

所以在这一小段大家有没有发现,师父依然是把我们不愿意学习佛法的原因归咎于哪里?找出原因──没有“正确地了解。”那正确地了解,怎么样才能正确地了解?是不是要亲近善知识、无倒听闻,还要好好地辨析。所以一旦我们了解了这样的道理,是没有一个人──师父说没有一个人,他最后一定要走上这一条路的!08:56

这句话乍听起来好像是很周遍,怎么说得范围这么大?但是仔细想一想,谁不想离苦?谁不想得乐?谁不想用最简单的方式、最直接的方式、不是跟自己相违背的方式那样得到快乐呢?这个就是所有生命共同的欲求,而佛法就满足了我们这样的欲求。那么为什么很多人还是没办法接受呢?就可能是不了解,对吧?师父解释了这个原因。所以作为佛弟子的我们,我们自己了解了吗?我们自己了解了之后,我们怎样让别人正确地了解呢?09:34

TBA


闻思题纲:​​

【全广题纲】广海明月第 356 讲 讨论题纲(一)/如英法师

  1. 宗大师:“此复随其所应,有是道之正体,有是道之支分。”师父在此以树做比喻是说明什么?
  2. 我们对一天生命的计划安排,这一天生命最主要的主体是什么?老师如何引导我们?
  3. 我们生活当中有没有老师所说的:思路过于复杂,或是思路过于简单的例子?
  4. 是不是每个人都会想修学佛法?为什么?
  5. 修学佛法,如何获得正确的了解?
References 参考资料:​​
  1. 廣海明月 – 大慈恩譯經基金會
  2. BW Monastery 吉祥宝聚寺 — GLOBAL LAMRIM II 全球广论 II
Recent Posts:​

Loading

Leave a Reply